这篇其实也不谈怎么处理危机,而是,如何认识与理解危机。
首先,危机(面对商业而言)这个概念,在MBA智库中,是这样定义的:是突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及组织形象、利益、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事故、事件等。
由此可以知,危机具备下列一些特征:
不确定性,在时间、方式、程度、性质上等要素上全部或部分不可预知;
负面性,危机造成的是形象、利益、公共舆论等商业影响。
由此可知,首先满足不确定性的事件,才有成为潜在的危机。而多数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是一次危机都没有的,公司经营失败倒闭的所谓“危机”,其实不算危机,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倒闭是确定的事情。危机也不是灾难,灾难会引发特定的危机,但灾难本身不是危机。
危机往往是经营尚且良好,看起来挺好的时候发生。
网传三星董事长李健熙曾经说过:“危机,总在你自认老大时降临。”若是真事儿,显然三星的执行部们没有听进去这句话,早早的准备开note7庆功宴了吧。
老爷子的这句话,确实是对的。危机非常容易出现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时候,危机就是这个时候容易被凸显嘛。
不过三星的这个危机还是比较典型,也是很多企业经历的:在一个美好的局面下,危机往往发生在这点顶峰之后,开始憋足了劲儿,攒了好多年的气势,一下子释放了,紧跟着就开始火起来了,然后问题恰恰这个时候就来了,前期全力以赴,接着冲上顶峰,结果用力过度后,一口真气没忍住,散了,危机自然就找上门了。
回想起来,note7上市之前跟刚上市的时候,是多么的万众瞩目,是多么的风光无限,是多么的气势如虹,后来又是多么狼狈不堪,多么的不知所措,多么的黯然失色。
危机考验企业的不是机智的应对能力,而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组织能力。
为什么不是应对能力呢?因为应对危机是远远不够的,你都不知道危机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什么面目出现,如何应对?更高明的方法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经得起任何危机,而让一个企业强大的,是经营理念与组织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带来的是组织内部的压力骤增,消费者情绪化反应,投资人的担忧,形成一种难解的局面。这时候,组织能力的好坏,经营理念的优劣,公共关系的维系,在危机发生前,都显得特别重要,在危机发生后而又于事无补(已经发生了,原来什么样已经无法改变了)。
虽然确实存在亡羊补牢的传说,但是这个本身意义不大,因为一次危机就扯犊子的企业太多了,压根没有什么机会去亡羊补牢,危机面前,只有未雨绸缪一说。
看看那些商界顶层的那些大佬们,都不敢有一丝懈怠,每天都有马上就会破产的焦虑和危机感,竭尽所能的要适应新的环境,你还敢说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危机最大的威胁是动摇相关者的信心。
本质上,经济领域的危机,都是一种洗牌,除非战争灾难等情况会消灭经济体,甚至消灭需求,暂时的压制或者消退,都不会真正让市场需求消失,要么压制,要么替代,要么变化,需求不会因经济危机而消失。需求不会消失,那消失的是什么呢?是信心,消费者,投资者,生产者,销售者,整条链上的信心丧失。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同样的,危机公关的核心在于恢复信心,任何不以此为目标的公关行为都是盲目行动。
信心很多时候来自权威,独立,责任等企业形象,但是在危机中,可以强调权威与独立,往往起到反效果。危机公关中被运用最多的,并不是刻意强化自己的优势,反而是暴露自己的弱势,降低自己的姿态,超范围的承担责任,特别是在消费者起因的危机事件中,情绪化反应往往特别浓烈,此时,理性说服或情利益服其实没有作用了,相对有效的反而是情感共鸣来和解,因为能够扭转情绪的,还是情绪,能否战胜负面情绪的,还是正面情绪。
这节算是企业级的鸡汤。
危机往往意味着转机,危机结束前不要判断成败,只有选择放弃的那一刻起,才是真正地失败。
总有那么一刻,组织压力达到分崩析离,总有那么一天,商业模式不再跟上时代,总有一次,定位失败被市场抛弃。
新陈代谢在所难免。但这才是好的商业,才是好的时代。
决策者,你的意义就是发现机会,绕开陷阱,预感并处理孕育中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