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7月13日,一条有关珠海松绑楼市“双限”政策的消息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珠海住规建局官员表示,珠海拟缩小楼市限购范围,限价也不再是调控主要手段。然而,14日凌晨,市住规建局又称楼市“双限”政策维持原状不变。
其实,在珠海之前,已有多个城市上演了类似的剧本。6月25日,河南省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刚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拟对首套房不再“认房又认贷”,并鼓励首套房贷七折利率,但仅仅在一天之后,上述文件即被终止。而此前,芜湖、佛山、宁波象山等地出台类似政策之后,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叫停收场。
地方政府在楼市政策上频繁地试探中央的调控底线,进一步凸显了在国内外经济处于“寒冬”之际,地方政府“稳增长”的压力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艰难。虽然这些挑战者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可以预见的是,珠海肯定不是最后一个和中央进行博弈的城市,只要有“稳增长”的压力,土地财政仍然是很多地方政府念念不忘的一根救命稻草。
长期以来,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财政一个非常重要的预算外收入来源,甚至被称为“第二财政”。在许多城市,“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成为拉动地方GDP的不二法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以及国家坚定不移地挤压楼市泡沫,并叫停了具有巨大风险隐患的地方自主发债,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凸显。在找不到新的增长点,来对冲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下滑时,地方政府只好惯性地打起了土地财政的主意。
必须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倘若一味地依靠土地财政,则无异于吸食鸦片上瘾的烟鬼:“烟瘾”发作的时候,通过大规模卖地虽然可以很快缓解难受的症状,并得到GDP飙升的快感,不过,最后伤害的则是整个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央决策层之所以一直不断地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楼市调控,促使房价合理回归,就是要通过压力促使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牺牲眼前的发展速度,从而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央政府的底线。而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去松绑楼市调控,说白了就是在和中央博弈和唱反调,在给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中掺沙子。这绝对是中央政府所不能容许的。因此,珠海、河南、芜湖、佛山等地的楼市松绑政策被紧急叫停,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其实,如果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担当的政治家,早就应该领会并不折不扣地执行好中央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及时跳出土地财政的狭隘发展思路,并从当前的严峻挑战中找到难得的发展机会。诚如李克强副总理日前在湖北考察时所强调的,“结构调整中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抓改革’结合起来,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那么,如何稳妥把握“稳增长”和“调机构”的关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无疑考验着地方主政官员的执政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