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如何破迷局?社会责任专家认为,企业效益源自公众信任,开发商如何走出困境
从2004年起,到2011年,楼市调控政策持续了8年,行业生存环境正在改变,房地产行业将何去何从?开发商该如何破解楼市迷局?如何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和发展?
8月30日,“对话2011,破题楼市迷局”——正合地产2011上半年楼市解读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总顾问——北京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专家崔志如指出:企业持久效益源自公众信任,开发商要想破解楼市迷局,获得持久的发展,企业就应尽可能地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去赢得公众信任。会后,崔志如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企业发展源泉源自公众信任
记者:你在演讲中指出,企业真正要可持续发展,就应尽可能地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去赢得公众信任,为什么?
崔志如:企业效益来自哪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持久发展的源泉在哪里?其实,这几个问题指向的核心是一致的,企业效益来自消费者,来自社会公众,核心竞争力就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也是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源泉。从本质上讲,企业是整合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利益机构,在赚取合法利润的同时,企业应当反哺和回馈社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记者:企业又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呢?
崔志如:说到企业社会责任,大家就会想到慈善捐赠,其实参与公益活动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七分之一。任何一个企业,都涉及到股东、供应链、员工、消费者、环境、社区、政府等7个利益相关方。如果企业能在这7大方面构建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也就是说能获得社会各个方面的信任,就有利于提高企业公众形象,获得最好的经营环境,也就有助于企业实现持久效益最大化。
记者:面对7个利益相关方,企业如何体现社会责任?
崔志如:在7大利益相关方中,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等方面的责任都很好理解。
我想略作阐述的是其他几个方面的责任:首先是对供应链尽责,就是企业不能刻意去压低原材料价格,要尊重和保证供应商的合理利润,避免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最大可能地避免楼盘出现建筑质量问题。
关于环境责任,就是企业要尽可能地节约资料,减少垃圾的产生,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至于政府责任,就是企业要跟政府的关系好,但不能贿赂政府。万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宣称,绝不贿赂政府拿一块地。因为它不贿赂,官员没有政治风险,也愿意支持企业。所以企业尽政府责任,也能为企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员工责任,不少企业包括开发商都经常在忽视。据我了解,尽管这几年房地产利润很高,但企业员工的工资并没有水涨船高,普通员工也未必买得起房,长此以往,房地产行业哪里还有发展前途?!
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我要特别讲两个例子:在上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松下公司不仅没有辞退一名员工,甚至允许特殊情况下员工半日工作,工资照发,理论上松下当年应该亏损,但事实上却创造了历年来最高的销售额。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福特公司,当时公司全年利润额只有1000万美元,但却把员工的工资涨了一倍多。在当时,不少人为之担心,认为公司支付不起那么高的成本,但实际上当年福特不仅实现了3000万美元的利润,还把各地优秀人才全部汇聚到公司的总部和工厂。这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对员工负责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履行社会责任变“他律”为“自觉”
记者:据了解,10年以前,你曾经是中国家电业巨头进军IT业的领军人物,为何转向专门从事中国企业公民战略、社会责任、慈善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并重点涉足房地产企业责任的研究?
崔志如:中国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在众多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困惑。尤其是不少房地产商,项目开发得越多,企业规模越大,面对的非议也越多,原因在哪里?在于行业利润太高,开发商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追求高利润,而产品质量和行业素养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自然会引起购房者和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抨击。
回顾西方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任何行业企业都不可能单边增长,必然会从最初的粗放型发展,进入重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十二五”规划要求经济转型也告诉我们: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构筑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崔志如:不少人认为是稀缺资源,是矿产资源,是特殊关系资源,其实都不是。在中国目前的状态下,信任是最稀缺资源。信任,按照社会学角度来讲,就是社会资本,当一个企业的社会资本越多,就是社会各方都信任你的企业,信任你的产品,你的企业增值就最高最快。
放眼全球各行业巨头,国际知名大企业都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以赢得公众最大的信任,如微软、IBM等全球500强企业都做得很出色。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靠某一个产品去做百年老店,而真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和利益相关方构建起和谐关系,这样就具备了真正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否则靠单一的产品和广告吹嘘,企业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家具行业最新暴露出来的“达芬奇”就是深刻的教训。
在互联网的微博时代,企业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面对着无所不在的“他律”,一旦个人、企业、单位突破责任底线,无论是谁都会导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