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从中国第七届总部经济高层论坛现场获悉,成都总部经济能力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第八,排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第一位,未来前景看好。事实上,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园区问世到今天为止刚好十年。可以说,成都总部经济的崛起代表了中西部城市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都总部经济经历了萌芽、摸索、发展、成熟几个阶段。其中,以青羊工业总部基地、龙潭总部经济城、空港总部基地、青羊绿洲总部基地、寿安新城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为行业的兴起和发展积攒了经验,也提供了启示。
兴起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总部经济实现多赢
中国总部经济理论创始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在演讲中说道,“20世纪50年代起,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第三次技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因此,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
对于这一格局,上海裕都集团董事长张钧告诉记者,“成华区作为成都历史上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厂区,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中心城区的厂区面临着许多新生的矛盾,譬如城市居住与工业污染的矛盾,城市效益与工业产值的矛盾,产业升级与城市经济转型的矛盾等等。”而这些矛盾的凸显,只有寻求合适的转型道路,才能实现老工业区的新生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生产基地外迁,把企业总部留在中心城市的“二元分化”构想,被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总部基地所采纳。“这是一种多赢的战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龙永枢对记者表示。他认为,总部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一种新方向和新趋势,一是推动企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三是对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状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构建经济重要增长极
在本次论坛现场,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洪继元表示,“发展总部经济是促进高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在成都,这一战略早在10年前就已纳入规划。
据《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2003-2020)》显示,成都将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将成都市现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园)区整顿规范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对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规划布局和具体实施,打造中国西部六大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含汽车)产业生产基地、医药产业基地、食品(含烟草)加工工业基地、冶金建材工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三大工业经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特色产业集聚区),以此构建成都未来工业发展布局的新格局。大力发展两级工业集中发展区:即国家级工业开发区、市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未来,成都将构建全市工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总部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通道。报告指出,从目前成都总部经济的规模、高度和产值来看,已经展现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的地位。
格局3+X战略格局已成,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赵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作为西部的引擎城市,在聚集高端资源、高端人才上具有很大优势,目前走在全国前列。他认为,成都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下具有行业示范意义。
在本次论坛上,不少专家指出,作为中西部的战略性节点城市,成都已经进入产业机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记者了解到,成都总部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3+X”的发展格局。“3”指的是青羊区的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和青羊绿舟·税源总部基地、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的空港总部基地、成华区的龙潭总部城三个大型的总部基地项目;“X”指的是其他中小型总部基地项目,包括金牛高科技产业园、锦江工业总部基地、武侯工业园总部基地、浦江寿安新城项目等等。
与会专家表示,在全国总部基地蓬勃发展的大势下,成都总部经济在“一个园区一个产业”的战略规划下,“产业兴城”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功能,而且集中展现了成都总部经济的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