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紧跟北京、上海步伐,纷纷出台楼市限购政策。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这是第二轮楼市调控的开始。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一场“调控秀”而巳。
四月份的“国十条”颁布以来,并未给楼市的稳定带来多大的积极影响。近几年中央对楼市调控的政策举措层出不穷,如“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国十一条”、“国五条”、“新国五条”等等,但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收效甚微,房价依旧涨势凶猛。长期以来,由于地方与中央存在着利益博弈,因此在执行中央调控政策时,常常是说归说、做归做,言行两张皮。这是致中央调控屡次落空的主要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市场长期供需结构性不平衡造成的。当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一个个成为鸡肋之后,廉租房和公租房成为市场呼声最高的住房保障性措施。但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中央财政投入又不足,以及彼此同床异梦,各打各的算盘,导致廉租房和公租房一直无法真正落地,更甭谈全国推广了。很显然,把整个社会都推向商品房市场是政府无能的表现。房价上涨,地方难究其责。因此为了避免中央问责,各地方部门就需要想法设法堵住政策调控的“漏洞”,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深圳无疑给各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堵漏清责”的可参照范本。因此各地限购令的纷纷出台,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调控秀”。
很显然,爷们的想法不是要真正打压房价。明里打,暗中保,如此而巳!
如果地方和上面真的能够同流合污,真的想爆得那狗日的房价菊花紧缩,其实绝非难事。关健在于,房地产巳经成了中国的经济鸦片,上瘾了,岂能说戒就戒?每年房地产给GDP的总体贡献率达30%,给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45-60%,就像一个对伟哥依赖久惯了的老同志,在房事方面一直雄纠纠气昂昂,威风凛凛,你让他立马停服伟哥,岂不是曝了他的短,扫了他的颜面?但若不停服伟哥,就会很快掏干他的老身躯,最后暴病而亡也未可知。这是各地对待房价和政策调控的真实心态。
那么明里打,打什么?当然是打击需求。当市场肉价无法控制时,却只能用高压行政手段禁止人们吃肉,这是非常无能的表现。谁都知道,加大供给就可以调节肉价。但知易行难,市场可以证明,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供应方面是严重“不作为”。所以各地在堵漏方面要取“长”护“短”,用“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打击需求,以求稳定房价。这是最蠢的作法。用计划经济手段强暴市场经济,这不是倒退么!
暗里保,保什么?当然是保护房价,保护地方利益。以短时期的房价高压管制,换取长期的房价稳定,与其被中央调控,还不如自己调控自己。这就是典型的自煽耳光,苦肉计。但由中国强烈的地缘经济特点所决定,限购政策不可能在全国推广。在快速城市化扩张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巳经倍感稀缺,因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正在减小,这就必须寻求建立多元经济体系,弥补“土地财政”的不足,如发展国际贸易等。因此用高压行政手段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抑制非自住需求,对所有家庭采取置业限购令,一句话,是被逼的。但是对于中国大多数正在如火如荼搞旧城改造、暴力拆迁、暴力征地的地方城市而言,城市化似乎是“必然”出路,而要城市化就离不开“土地财政”。就像宜黄官员在面对媒体谈“宜黄拆迁自**焚”事件时所说:没有强制拆迁就没有新中国!此言弦外之意其实是想说“没有强制拆迁就没有地方土地财政”。因此对于大多数依赖“土地财政”惯了的二三线城市而言,“限购令”无疑是要逼他们剖腹自残。
再次,“限购令”有掩盖“政府推广保障性住房”不力之嫌,典型的掩耳盗铃。通过行政手段短期遏止房价上涨,而掩盖政府调控不力的事实。廉租房的雷声滚过无数回了,但就是雨点少,公共租赁房更是痴人说梦。毫无疑问,政府把所有的家庭都推向商品房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劫贫济富,而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的缺位则让民众活得很焦虑,导致社会充满了怨气和戾气。
虽然通过强制性行政手段可以堵住需求欲望的大口,但这必不是长久之计,目前“限购令”只是暂定的行政措施,并没有具体结束时间。但短暂的稳定,必埋伏着更大的危险,就像筑堤防洪一样,堤越修越高,洪水也越积越高,只要政策有丝毫的松动,防洪大坝就有倾覆的危险。
不去从制度根源上解决房价问题,不废除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不根除地方“土地财政”的毒瘤,一切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调控手段就都是扯蛋。很显然,如果中国二三线城市都推广“限购令”,则会要了地方“土地财政”的命。房价与地价唇齿相依,没有高房价就没有地方财政,连白痴都知道的理儿,难道这些官爷都脑残不懂?所以“限购令”的出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苦肉计”,即自煽耳光、自断手脚,做给天下看看,用“假装严厉”换取一种“稳定”,岂不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