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2日CCTV“经济半小时”报道: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楼市的库存房已经跌破了10万套的警戒线,只够5个月的销量。对此,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记者调查后发现,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宁愿炒地,也不愿意动一锹土。北京地产界资深评论人杨少峰认为:“政府供应再多的地都会被开发商囤积在手中,形不成真正的供应量……所以说囤地是造成高房价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只倒地不盖房”的开发商竟然有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听起来令人愕然,但又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商人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既然囤地倒地更加有利可图,开发商当然趋之若鹜。
地价越炒越高,房价自然水涨船高。在开发商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意欲购房的消费者们只能叫苦连天了。更重要的是,炒地炒房制造出来的泡沫,还会危害宏观经济的安全。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杨少峰认为,囤地是造成高房价的关键原因,可囤地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早有专家指出,供地不足才是“万恶之源”——囤地也好,倒地也罢,都是因为土地的供不应求。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无数的事实证实:但凡被人囤积或炒卖的商品一定是稀缺的;稀缺的程度越高,囤炒就会越厉害。但国土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始终不认同这一点,一些专家也总是把房地产的问题归结到开发商的身上。
“政府供应再多的地,都会被开发商囤积在手中……”杨少峰的这番话,国土部门早就说过。真的是这样吗?在舆论的呼吁下,国土部门也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国务院今年批准的全国81个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较去年增加了16.7%,一些城市也纷纷扩大供地规模,但囤地炒地的现象并没有消失,甚至愈演愈烈——这似乎证明了 “囤地非因供应不足”的说法。但就在同一期节目中,一位业内人士调查称,京、沪、深等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远远跟不上住宅销售,比如近三年上海住宅成交量是土地出让面积的2.9倍,北京为1.5倍,深圳更是接近3倍。如果某个城市住宅用地供需的缺口是50%,而用地规模只增加了16.7%,那就意味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是有所缓解而已——这能说明土地供不应求不是囤地炒地的根本原因吗?
增加10%不够,就增加20%;还不够,增加到50%……只要还有人囤地,就一直扩大供应;等供应真正大于需求或者公众的预期发生逆转时,囤地和炒地自然不会再存在,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土地就失去了囤积和炒卖的价值。人们常常把土地和住房比喻成 “面粉”和 “面包”,那么真正的面粉和面包为什么没有人囤积和炒卖?这显然是因为面粉和面包的供应都是充足的,价格炒不起来,囤积的结果只能是蚀本!
那么,地方政府及国土部门为什么始终不愿意大规模扩大土地供应呢?一方面,“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以及节约利用土地的政策为其提供了借口;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源主要就来自土地出让金,其并不真正愿意看到土地价格的大跌。
供不应求,必然涨价,这是市场的规律。因此,只要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囤地、炒地以及炒房等行为就不可能消失。即使政府严格执行“两年不开发就无偿收回”的规定,开发商也可以采取拖延开发周期、延迟申请预售甚至主动取消预售、大幅提高房价等手段间接实现土地的“稀缺价值”,房价依然不可能降下来。
{{item.interpreting_title}}
{{item.area_title}} · {{item.district_title}}
{{item.sell_state_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