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除历史
{{item}}
热门搜索
{{item.keyword}}
项目全解读
当前位置:南房网/综合

开发商囤地倒地成高房价幕后推手

    据11月2日CCTV“经济半小时”报道: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楼市的库存房已经跌破了10万套的警戒线,只够5个月的销量。对此,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记者调查后发现,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宁愿炒地,也不愿意动一锹土。北京地产界资深评论人杨少峰认为:“政府供应再多的地都会被开发商囤积在手中,形不成真正的供应量……所以说囤地是造成高房价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只倒地不盖房”的开发商竟然有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听起来令人愕然,但又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商人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既然囤地倒地更加有利可图,开发商当然趋之若鹜。

    地价越炒越高,房价自然水涨船高。在开发商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意欲购房的消费者们只能叫苦连天了。更重要的是,炒地炒房制造出来的泡沫,还会危害宏观经济的安全。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杨少峰认为,囤地是造成高房价的关键原因,可囤地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早有专家指出,供地不足才是“万恶之源”——囤地也好,倒地也罢,都是因为土地的供不应求。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无数的事实证实:但凡被人囤积或炒卖的商品一定是稀缺的;稀缺的程度越高,囤炒就会越厉害。但国土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始终不认同这一点,一些专家也总是把房地产的问题归结到开发商的身上。

    “政府供应再多的地,都会被开发商囤积在手中……”杨少峰的这番话,国土部门早就说过。真的是这样吗?在舆论的呼吁下,国土部门也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国务院今年批准的全国81个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较去年增加了16.7%,一些城市也纷纷扩大供地规模,但囤地炒地的现象并没有消失,甚至愈演愈烈——这似乎证明了 “囤地非因供应不足”的说法。但就在同一期节目中,一位业内人士调查称,京、沪、深等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远远跟不上住宅销售,比如近三年上海住宅成交量是土地出让面积的2.9倍,北京为1.5倍,深圳更是接近3倍。如果某个城市住宅用地供需的缺口是50%,而用地规模只增加了16.7%,那就意味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是有所缓解而已——这能说明土地供不应求不是囤地炒地的根本原因吗?

    增加10%不够,就增加20%;还不够,增加到50%……只要还有人囤地,就一直扩大供应;等供应真正大于需求或者公众的预期发生逆转时,囤地和炒地自然不会再存在,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土地就失去了囤积和炒卖的价值。人们常常把土地和住房比喻成 “面粉”和 “面包”,那么真正的面粉和面包为什么没有人囤积和炒卖?这显然是因为面粉和面包的供应都是充足的,价格炒不起来,囤积的结果只能是蚀本!

    那么,地方政府及国土部门为什么始终不愿意大规模扩大土地供应呢?一方面,“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以及节约利用土地的政策为其提供了借口;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源主要就来自土地出让金,其并不真正愿意看到土地价格的大跌。

    供不应求,必然涨价,这是市场的规律。因此,只要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囤地、炒地以及炒房等行为就不可能消失。即使政府严格执行“两年不开发就无偿收回”的规定,开发商也可以采取拖延开发周期、延迟申请预售甚至主动取消预售、大幅提高房价等手段间接实现土地的“稀缺价值”,房价依然不可能降下来。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立即去评论
赞一个

您的赞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图文推荐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参与评论

表情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收藏
    已收藏
    评论 ···
    点赞 0
    移动端
    「掌上南房」小程序
    顶部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图表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或保证其正确性和时效性。本网并无购买邀约或参谋意图。涉及价格请以出卖人的表述为准;涉及参数指标、数据图表、影像图片等请以物权人取得的政府批文为准;涉及房屋销售的,不代表证明其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具备法定销售条件;访问者应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向相关机构核实等方式对信息加以确认,根据本网信息自主交易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任何后果与本网无关。本网有权但无义务,改善、修订和更新内容任何部分之错误、疏忽和变化。自愿参阅、使用本网内容的人士,均视为已得悉并同意上述立场,否则谢绝参阅或使用本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