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生态
“5-12”汶川大地震,使成都楼市先全国市场一步进行调整,在政府“救助”中得到更多金融政策支持的成都开发商,有更多空间和时间来调整他们的开发节奏,在快中抢市场,慢中寻机会。
成都的开发商曾发誓要学习“猪坚强”——死扛,然后等待政府“救援”。然而在2008年的“金九银十”过去之后,他们发现,“范跑跑”才是真正的榜样。
也就是说,想在行业严冬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只有奉行现金为王的策略,逃离市场的危险地带。因而2009年,他们要适应的一件事就是:慢中求变。
观望
从成都市西三环往西,经光华大道不到1小时车程,便可以抵达青城山——都江堰。这条交通要道每逢周末便塞满了去度假的人们。光华片区自然也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必争之地。郑同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2007年,这一带的房价每平方米直攀到一万元以上;而到了2008年年底,有的楼盘竟然开出了每平方米2000多元的出血价。”郑同的公司,在2007年的高地价时期,进入该片区,用股市的话说,是在“顶部”进入的。当时拿的约130亩土地,每平方米的楼面地价超过了4000元。
“2008年年初,万科率先挑起成都市场的第一波降价潮。当时并没有引起公司太多的关注,因为所在区域和产品不同,我们并没有看到危机离自己如此之近。”郑同的说法,代表了成都大多开发商当时的心态。“9·27”(2007年)新政后,成都开发商仍然在彼此观望,因为占这个市场60%份额的是外来置业者。“货币从紧喊了很多年,房价仍只见涨不见跌。”郑同说,彼时大家都在观察各个公司的市场策略,“因为春交会的数据显示,成都市场显现小阳春格局,都不愿轻易降价。”
然而,“‘5·12’汶川大地震”让郑同的心坠入冰河。光华片区因离都江堰、青城山重灾区很近,市场急转直下。2008年五六月,接近于零的成交数据,让这一带的开发商们彻底不知所措。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对成都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对于成都楼市来说,信心所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少城地产联盟主席赖瀚林告诉记者,成都楼市一度面临工地停工、售楼部停售、开发商“零”销售的局面。
依靠
这样的局面,令作为主管部门的成都市房管局深感不安。2008年5月22日,成都市房管局召集成都置信、四川蓝光、成都金房等本土龙头房地产企业及中海、九龙仓、华润等外来大鳄共商对策。
彼时,有开发商提出,地震将改变开发商原先的推盘和营销计划,部分企业资金链将更加紧张,或许会出现“烂尾楼”的情况,政府理应救助。
此后,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恢复发展扶持居民安居置业的意见》的“蓉十条”。“蓉十条”在开发贷款、利率、税收、土地转让等方面对开发商予以救助,并给予首次置业者以前所未有的购房政策优惠。一时间,国内众多城市的房地产主管部门和产业巨头都亲赴成都“学习”经验。
“蓉十条”公布两个月后,成都楼市开始返回“正常轨道”,逐步复苏的楼市成交数据让成都市场的开发商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他们甚至在2008年9月初,聚集在以“抗战”为主题的建川博物馆,分析市场环境,立志学习“猪坚强”。
“救市政策让大家对市场恢复憧憬,没有了土地出让金、银行还款等资金压力后,大家乐观地认为,成都市场将比全国其他市场更有利。”郑同说道。
自立
但不久后,“猪坚强”们却发现,金融危机对楼市的影响,在成都这个特殊的市场并没有任何的“特殊”性。成都市政府的“救市”措施只能暂保开发商不死,真正的市场还得靠开发商自己应对。
实际上,在等待政府“救助”的期间,成都的“猪坚强”们并没有闲着,转战高端、多元开发、万亩大盘、主题开发,包括置信、保利、中海等盘踞成都市场的开发商一面调整开发节奏,一面扯掉价格遮羞布,争抢市场,“金九银十”变成了开发商的价格战场。
“在大家纷纷打价格战的时候,光华大道两边的楼盘跳水幅度让我们难以置信。”郑同透露,出于对市场价格几无利润的判断,不少开发商只能找政府要条件,通过修改容积率等方式降低成本。
“‘5-12’汶川大地震,使成都楼市先全国市场一步进行调整,在面临楼市下滑时就显得相对从容了。”少城地产联盟主席赖瀚林认为,在政府“救助”中得到更多金融政策支持的成都开发商,有更多空间和时间来调整他们的开发节奏,在快中抢市场,慢中寻机会。“在2009年全国楼市不确定的大背景下,成都开发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依靠政策优势寻找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