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除历史
{{item}}
热门搜索
{{item.keyword}}
项目全解读
当前位置:南房网/综合

政策吹暖风 三大原因促多地楼市11月成交回升

  开发商否认“小阳春”,推迟拿地、加速回款仍是主流

  11月刚刚结束,焦急等待楼市动向的各地市场整理出11月份最新成交记录,京沪穗等重要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攀升的信息占据了几乎所有财经媒体的头条位置。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新房或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平均增长接近五成,市场为之一振。但上海证券报深入采访后发现,多数开发商和市场人士并不认同“小阳春”说法,并称楼市深入调整周期远未结束。


  各地统计数据显示,11月,北京期房网上签约13027套,比10月增加58%,现房签约为1593套,与10月的1041套相比也增加达53%。上海商品住宅70.85万平方米的成交量环比10月上升了41.98%;深圳商品住宅交易环比增加2550套,达到了今年以来商品住宅成交量的最大值。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共成交二手房1419套,这一成交量不仅是今年6月份以来的新高,也实现了环比61.6%的增幅。


  然而,对于外有经济下滑压力,内有楼市供需失衡和价格泡沫的房市而言,回暖远非这样简单。“哪有什么回暖,只是天气反常下的正常波动。”某房地产上市公司董事长感慨。


  业界不认同回暖的三大原因包括:房贷利率下降等新政效果促进了部分购房交易,但一些城市开发商在久撑不下的情况下集中推出供应量也是导致交易上升的供给方动力,这反而说明开发商资金重压明显;成交量上升五成多为环比,因为10月市场过于低迷,11月的成交回升并不代表市场已经走出低谷。以南京为例,11月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高达3817套,创下半年以来月成交量之最。但今年前11个月,南京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量仍较去年同期下降58.1%;最后,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不明朗,消费意愿可能随着实体经济的下滑进一步紧缩。股市投资无法恢复收益的情况下,很多刚性需求的购房意愿将继续延后。


  本次楼市成交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供应增加。“成交上升数据有绝对和相对之分,如果相比供应量的增加,去化率其实仍然不高。”杭州滨江房产董事长威金兴表示。


  以深圳为例,上月深圳商品住宅交易量创年内最大值,但同时,上月深圳住宅批售供应量也巨额倍增,新批商品房项目22个,共提供12343套、108.19万平方米商品房,其中商品住宅为 11211套、99.83万平方米,环比分别增长276.71%和238.86%。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暂时回暖,对开发商来说倒有利于回笼部分资金。“如果成交良好,可以部分改善开发商的资金链问题,还可利用这批资金进行战略调整,准备‘过冬’。” 五合智库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毅称。


  一位开发商坦言,在楼市景气周期远未到来的时候,开发商需要做的仍是埋头积蓄“过冬”能量,这种能量仍然主要围绕资金链展开。


  “从银行、资本市场等方面直接融资是不大可能的,主要是销售回款。开源之外是节流,这主要体现在短期不再拿地、减少开工量,寻求政府支持,能晚上市销售的就晚上市。”上述开发商称。在此情况下,一位杭州开发商表示除杭州市中心部分楼盘外,大量的供给压力仍会带来杭州房价向下调整。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立即去评论
赞一个

您的赞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图文推荐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参与评论

表情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收藏
    已收藏
    评论 ···
    点赞 0
    移动端
    「掌上南房」小程序
    顶部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图表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或保证其正确性和时效性。本网并无购买邀约或参谋意图。涉及价格请以出卖人的表述为准;涉及参数指标、数据图表、影像图片等请以物权人取得的政府批文为准;涉及房屋销售的,不代表证明其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具备法定销售条件;访问者应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向相关机构核实等方式对信息加以确认,根据本网信息自主交易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任何后果与本网无关。本网有权但无义务,改善、修订和更新内容任何部分之错误、疏忽和变化。自愿参阅、使用本网内容的人士,均视为已得悉并同意上述立场,否则谢绝参阅或使用本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