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这人据说是自学成才的房地产评论专家。我对此有印象是缘于牛刀和那个大学教授的打赌游戏。
无论其专业与否(这个世界似乎看不出来专业与否如何判断),关于牛刀同志对房地产市场的评论,我开始收集。希望在若干段时间后可以前后对照。
牛刀:中国楼市最大的危机是没有成交量
与美国次贷危机不同,中国民众较为保守的消费习性,救了银行的命,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出现。从总量上来看,无论房价怎么下跌,银行的风险微乎其微,就因为个贷所占比重不大,而且风险非常小。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达沃斯说:“总体上来说,我们的住房市场,住房产业还是一个比较低的一个水平发展,和发达国家比的话,占的比率,在金融里面的比率也是非常有限的,比方说我们的住房抵押贷款,全部银行加起来大概才三万多亿,就是相当于GDP13%左右,美国12万亿美元,相当于GDP90%以上,我估计,那很高的,你知道了,对中国来说不太一样,我觉得正好相反,中国人很多人买房子还贷不了款。”
所以,尽管前期媒体表达了对银行断供现象的关注,央行如临大敌,派出大量的专家进行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断供率非常低,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就拿深圳来说,在2291亿个人房贷余额中,不良贷款仅为13.65亿,相当于0.67%。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炒家,目前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还完全没有到破产的地步,因此也影响不到银行。从整个楼市的主体来分析,目前,楼市最大的风险是持续下跌的成交量和不断增加的新房存量,构成了中国楼市的最大危机。换一句话来说,中国城市居民相对保守的消费习性,正像钝刀子割肉一般,不断蚕食开发商的利润,时间越久就会有越多的开发商被拖死。
解决这个问题,释放这个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设法放大成交量。而放大成交量有两个办法,一是大幅降低房价,使房价回归到与城市居民购买力相对应的状态,从目前情况来看,房价至少要下跌30%以上才能恢复到与城市居民购买力相均衡的状态,但这样做的风险是已经购房的居民是否能承受房产缩水的压力?二是中央政府制定旨在挽救开发商的政策,放松信贷,取消一系列的诸如限外令、限贷令、及二套房贷新政等宏观调控的办法,但这样做的风险时,各大城市社会保障住宅体系还未建立,有可能因此引发社会动荡,并加剧通货膨胀,使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努力功亏一篑。这也是中央政府当断不断的主要原因,至于一些二线城市的“救市”完全是胡作非为,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原来专门提醒过开发商,千万不要因小利而失大义,对于新房存量过高的开发商,只要有销售,就不要考虑价格,跑了再说。不管开发商怎么挺都是挺不住的,就像国民党最后兵败如山倒,是因为得罪了全体老百姓,失去了民心,不管现在需不需要房子,价格不降就是没人买。从一线城市来看,纵然有一千条理由说房子还会升值,但只有一条理由说房子会贬值房子就一定会贬,这一条理由就是“我买不起”。今天,深圳新房存量达62555套,可售面积643万多平方米,而销售仅80套。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一平均户型100平米以上,看来九十平方米占百分之七十落空;二是深圳正常年份新房存量为三万套左右,那么,有三万多套为滞销产品,也就是说深圳有一半以上的开发项目资金链吃紧,其中有三分之一其实已经破产,只是没有暴露出来;三是就算深圳未来一年一个项目也不开发,现在的存房也卖不完。
相比较而言,北京、上海、广州比深圳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现在的情况不是买方出了问题,而是卖方要出大问题,而卖方无论如何出了什么问题,一不会影响社会稳定,二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至于地方政府财政暂时困难,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进行调剂,在税制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也就够了。无论如何,社会稳定、金融稳定是大局,倒闭一些开发商大不了拖出一些贪官而已,无损于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设法在一年之内设法放大成交量才能有效的化解危机、释放风险。
每年年底,围绕开发商的上下游产业链,通常都是一个财务结算的时间节点。我相信,这个时间节点开发商是可以想办法筹集资金度过的,但是度过了这个节点并不意味着后续市场会有多大的变化,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成交更加低迷,除了市场的因素还有季节的因素,二三月是通常的季节性淡季,没有一个资金渠道能够为开发商解决燃眉之急,只有不惜一切代价,降价销售才能回笼资金。把希望寄托在外资、寄托在大企业并购、寄托在银行开闸放水全部是渺茫的,能不能度过危机,就看能不能卖房子。没有成交量是一件最可怕的事,也是房地产企业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