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银监局局长刘元表示,截至2008年6月末,深圳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8.72亿元。若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个人住房贷款不良余额为13.85亿元,比年初减少0.73亿元;不良贷款率0.63%,比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按更审慎标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对应的全部贷款余额)统计,不良贷款余额为17.35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不良贷款率0.79%,比年初上升0.11个百分点。
很显然,即使按较审慎标准统计得出的数据,所谓断供也只是极个别的。谎言被揭穿,一个隐藏着的意图浮出水面:原来,“断供”只是向政府施压的工具而已。
据报道,“断供”其实是开发商等既得利益者自导自演的把戏,“断供”的是炒房者和开发商手中囤积的楼盘,超过一半以上为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10月前所购买,目前的价格还大有赚头。“断供”的目标是“四两拨千斤”,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为银行信贷“松绑”,同时也给银行造成压力和错觉,使得银行有争取宽松信贷条件的“砝码”。
自2005年3月 “国八条”出台起,政府就开始调控房地产市场,而房价在此期间持续攀升,尤其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又涨了一倍左右,对政府公信力构成了损害。政府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相继出台了一些新的调控措施。此轮房价的调整,正是这一系列调控政策初见成效的结果,这是来之不易的。如果现在出台宽松政策去救楼市(楼市博客|楼市新闻),不仅会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更将使中国楼市因为错过一次自然的调整机会而累积起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危险。
其实,含有巨大泡沫的房价下跌是人心所向。据南方某媒体的一次随机调查:穗、京、沪、深四地有57%的受访人认为政府不应救市。其中,有38%市民认为“楼价还没跌至合理水平,政府应加大整治力度”。调查同时显示,72%的被调查者对楼市信心仍然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救市,非但难以见效,而且充满危险。因为房价下跌是连年快速上涨以至于离民众实际购买力越来越远的结果。最佳措施唯有放任楼市的自然调节作用发力,促使房价与民众收入水平接轨,使得支撑房价的购买力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是投机与炒作的力量占据主导。
从银行角度来看,房价下跌不会威胁到银行的安全。香港房地产市场在1997年之后曾下跌高达65%至70%,但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仅为1.5%。而中国内地房价,目前只有深圳和广州出现下跌,最大跌幅也只在30%左右,而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仍在上涨。据发改委、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统计结果,全国70个大中城市6月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紧接着,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2%,涨幅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
显然,现在的问题不是房价下跌过度,而是尚未充分调整,调整远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楼市自身的调节作用发力,而不是人为地阻碍这种力量发挥作用。
换个角度看,房价下跌也给银行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自身安全防范能力的契机。比如,过去银行贷款只是依据房屋成交价格,导致一些银行被高估值的房价骗贷,房价下跌之后,银行出于对自身风险的控制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时以对房产评估得出的价格发放贷款,大大减少了被骗贷的几率。举个具体例子:一套成交价格100万的房子,在过去,银行可依据成交价放贷70万元(以首付3成计算)。但现在银行对这套房屋给出的评估价格为90万,那么,银行放贷63万就行了。
倘若没有房价下行带来的风险压力,银行出于牟利和争夺客户源的需要,根本不会采取这样的风险控制措施。不仅不会这样做,一些银行还人为降低贷款门槛,对大学生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更有甚者,对付不起首付的人,连首付也分期。如此漠视风险的做法倘若持续下去,才真正令人可怕。(编辑:房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