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最抓人眼球的新闻还是“炒房炒成了房东”,到了昨天最炙手可热的消息已是“炒房炒成了民工”。
据报道,深圳炒房客李金东2003年以40万元“开炒”,2006年身家过亿,2007年下半年后,随着调控深入、深圳房价缩水三成,大举吃进的房子卖不掉,租金远抵不上月供。扛不住的他不得不以协议转让、由他人偿还剩余房贷的方式将69套房子割肉,而自己则一贫如洗,栖身每月租金300元的农民房中。
曾经疯狂、如今深套,一夕暴富、一朝猝倒,贷款炒房的炒房客终被房子炒焦,而会为破产的炒房客掬一把同情之泪的人怕是少之又少。但李金东的一席话依然值得参考:“2003年那会是银行怕你不贷,求着你贷。零首付贷款,银行甚至把价值50万元的房子评估到60万元、70万元”。
炒房的是炒房团,但炒房使的多半是银行的钱。由于商业性房贷在银行整体业务中所占比例以及能给银行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长期以来开发商和购房者一直是银行你争我夺的宝贝资源。据央行统计,2007年全国金融机构总贷款中超过30%是商业性房贷。
当房价涨声一片,炒房客簇拥上前来回倒卖,背后少不了银行的资金杠杆。而自打国家政策从紧、房价松动,银行表面上当起了“好孩子”、迅速提高了放贷门槛。可就凭当初围着炒房客团团转,不惜以零首付、假评估为炒房添薪加柴这一点,银行怎能说自己在房价暴涨的过程中绝对清白?
如今李金东躺在农民房里盯着斑驳的天花板,他一定会想起,5年前当他怀揣40万元准备做实业的时候,是如何发现炒房没有门槛,而钱远比做实业来得更快、更好赚,这5年他又是如何一步步下水,忘记了知足与风险。用另一个炒房客的话来说,“你做过这个以后,做别的什么都是没有意思的”。银行房贷的低门槛刺激了炒房,炒房的暴利诱惑把来自各行各业的、青涩的投资者卷了进来,其中许多人都是裸泳的状态。
而银行的低门槛,又何止于房贷。周末南京审理了件信用卡透支案,市民王超两年前用信用卡透支欠下银行7884元,两年后本金加利息、复利、滞纳金银行要他还35478元。虽说欠债理应还钱,许多人却站在王超一边:欠款两年翻5倍,银行想放高利贷?而这些年银行大搞信用卡圈地,办卡门槛越来越低、发卡数量越来越多,透支额度越来越大。办卡的时候往你手里塞小礼品,谁跟你详细说明利息、复利、滞纳金?数千万张睡眠卡长睡不醒,一大批喜刷刷后成了负翁的学生、白领,他们是不诚信,但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吸引大批没有信贷资质的客户、不充分告知风险难道就没有诓骗嫌疑?
据说“诓”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说的是土豆加牛肉,上桌的却是树皮加草根。而另一种是确实把土豆加牛肉端了出来,开始那两口人吃得也相当香甜,但他们很快发现原来这是一顿天价午餐,可招徕他们走向餐桌的家伙当初却没有把相应的代价说出来。
{{item.interpreting_title}}
{{item.area_title}} · {{item.district_title}}
{{item.sell_state_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