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纪委等部门通报了河南省濮阳县违规修建办公楼及领导干部住宅楼、山西省粮食局违规修建培训中心及“粮神殿”、甘肃省兰州市财政局违规修建综合办公楼、山西忻州煤矿安全监察局违规修建办公楼等4起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典型案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
从七部门联合发文到查处典型案例,中央对党政机关违规建设楼堂馆所问题确实“动了真格”。清理“风暴”之后,人们也在追问:为何党政机关违规建设屡禁不止?如何从源头杜绝这一现象?又如何处置那些已经建成的“超标”建筑?
一些党政机关热衷修建豪华办公楼原因可以列出许多条,比如公共财政制度松懈、对政府行为监督不力,等等。除了外部条件,一个重要原因恐怕还在于对政府权力界定不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叶大年展示了一本相册,133张照片记录了一些地方包括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豪华办公楼、大广场等豪华楼堂馆所。一处处豪华建筑的背后,是一些地方的政绩冲动和形象冲动,折射出政府职能的错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胜于对民生的重视。
这种错位来自于中国一些地方的现实: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热衷于营造“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当初,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长如此辩称为何要建造5783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办公大楼不但成为地标性建筑,更带动了所在地蒙自新城周边的地价飙升,而造价两亿多元的大楼,政府只花了不到1000万元,其他都是由开发周围地产的公司出资。当政府动迁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政府手中又掌握着土地批租权,党政机关追求办公场所的豪华超标也就顺理成章。这甚至也部分解释了为何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办公楼往往越是“豪华”。
对行政力量的过于倚重,亦体现在对政府行为的监管之中。为了惩治公款吃喝,前些年一些地方曾出台措施,规定公务招待不得在社会经营性宾馆、饭店举行,结果一些地方就以“培训中心”为名,建起一批豪华宾馆。这些利用财政资金建造的机关事业单位宾馆,经营意识欠缺,亏损严重。据报道,吉林省241家县以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所属宾馆,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23.75亿元外,从2003年至2005年年均投入达2.6亿元。而经审计表明,由于普遍性的经营管理不善,截至2005年年末,241家宾馆的账面反映累计亏损1.95亿元。
本来,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来促进市场发展,结果却是南辕北辙。
因此,从源头上治理党政机关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和“培训中心”,需要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和厘清,遏制其盲目且违规建设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