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字典的解释是坡度很大,直上直下;多用于形容山体、山崖。比如说陡峭的山崖。
从地质学上来说,所有大山基本都来自于地壳运动下,大陆版块碰撞和挤压;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
如今,当我们用陡峭来形容国内的竞争,你会发现,那是一种比地壳碰撞、比大陆版块碰撞更为激烈的景象。
就在近期,一张图片忽然在朋友圈里流传开来。
在红底白字的标识牌后面,就是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崭新楼盘。
但是,在标识牌和楼盘之间的大片土地,却已经走向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复耕。这个词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进程中,等于是紧急刹车的信号。
后来有人辟谣,所谓复耕其实是因为土地长期未开发,环保担心扬尘采取的返绿措施。
但,我们对这件事的关注重点,却并不在这里,而是国家对城市定位的差异。
比如说,10年前,华北一个大省为了发展经济,跨城做了一个新区。到了今天,整个新区的发展已经饱和了,但至今连个身份都没有,高层就是压着不给。
为了做强首位度,武汉兼并了所有的下属市县;济南兼并了莱芜;成都刚刚兼并了简阳;合肥兼并了巢湖;杭州兼并了余杭萧山后,又开始向临安下手。
但是只有大省在做强首位度,在城市化扩张的并区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之间有冲突时,大省首先要保证的是粮食安全。
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都在做最重要的事。
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是,如果将全国看成一盘棋,高层的每一个落子,都注定有深意。
比如说,过去的五六年,是国家宏观意志最为集中爆发的几年。
我们盘点一下,大概如下:
雄安新区
粤港澳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
海南自贸港
横琴澳粤深度合作示范区
黄河大战略
他们之间的一个共性是,都来自于最高首长的指示,也是未来20年内,国内地域格局的主要支撑架构。
在他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
在这其中,有两个战略被称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和海南自贸港。
两者的区别是:雄安的关键词是深化改革,海南则是全面开放。
雄安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的理想,去建设一个样板,未来复制后,从一域走向全域。
而海南则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的方式,将海外的资本引进来。
如果用武侠小说的设定来比喻,雄安的千年大计,更像是北乔峰,前期一步一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实力将非常强劲。
而海南则是南慕容,靠大量吸收别人的先进模式,通过斗转星移借力打力,短期就会爆发极大的战斗力。
北乔峰和南慕容组合起来,就是整个江湖。
而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雄安和海南,两者组合起来,就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长三角和珠三角,强调做多的是一体化,核心则是避免同质相争,用协同合作,肩负起旧有的工业体系向高质量和智能制造转型。
比如说,大众汽车基地在上海的安亭,但汽车制造的所有上下游产业链,则全部在无锡。在这里,无锡对自己的定位,把握的异常清晰。
横琴澳粤深度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则是一国两制之下的,旧有的殖民地区域的复兴和发展。这个任务本来应该是香港的,但是很可惜前几年的香港严重消磨了国家的信心,所以澳门接过了这个大旗。
而其终极所指,则是台湾。
最后是黄河大战略,这涉及到了从甘肃到山西,再到河南、山东。毋庸置疑,这个战略和其他战略都不同,是中部生态的战略,也是粮食安全的大战略。
在这个格局之下,背后则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整体形态。
但是目前有两个矛盾,就是经济的高质量转型瓶颈;以及人口增长极度萎缩。
这背后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20 年前,刘鹤就写过文章,中国经济的增长途径只有两个,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就是收入的转移,从无生产性用途的人转向有生产性用途的人。
通过工业化追赶,中国用30时间走完了西方300年时间所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中国才实现了飞速增长。
通过不断的基建大发展,将封闭的城市打开,从而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现在,我们已经将工业化做到了;而城市化也已经到了中后期。
直白点说,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不然只能是国内现有存量的残酷竞争日趋激烈。
这几天最热的两条新闻,是《求是》的发文,和2021年最新的人口数据。正好对应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们已经写过稿子,今年的大放水,将集中出现在基建和新基建。《新年第一个大信号,基建大放水彻底来了!》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城市来说,和这些精准的定向放水,基本都没有关系,因为根本抓不住。
只有这张表格里的城市和产业集群,才是放水的最终受益者。
有人说这张表不全,但无所谓,这代表了一个最大的信息数,代表的一个产业最顶部的扛把子落位在哪里。
有人已经盘过了,其中的19个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
这些表格里的城市和产业集群,才是十四五规划中,扛起国家产业转型大旗的主要旗手。
你说国家不放水给它们,又能放水给谁?
那放水接不住,你说剩下的城市该怎么办?也有办法,就是财政转移支付。这是另一张表格。
在碳中和碳达标之下,在持续的供给侧改革中,很多省份的财力负增长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
两张图对比之后,一个严峻的事实就出现了,
在产业、资金、技术堆积越来越集中的时候,就是城市分化越来越陡峭的时候。
我们再说人口。
对于2021年的人口数据,所有人都很震惊。
无人能想到,2021年减去死亡人口之后,整个中国的人口净增,只有48万。
这可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
可以看到,照这个趋势萎缩下去,明年人口增长就一定是负的。
如果说过往还有起伏,但从2016年开始后,人口就一路下行。
这背后有一个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忘了。
在过往几十年,高层为了东西南北平衡,从政策层面一直在控制一线城市人口的增长,上海和北京全部在赶人。所有建设用地大力的在支持中西部,东部沿海城市用地则一直严控。
这种平衡政策执行了几十年,后来陆铭教授专门写了一本《大国大城》来批判这个现象。
但是从2017年左右开始,这个政策忽然间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大城市群和9个中心城市。
很明显,这背后,是人口增长已经无法支撑平衡态势了。
只能从全面防守,改为重点进攻。
在人口增长率萎缩之后,则是城市化率进入尾声。
这是七普的统计数据,截止时间是2020年。
去年的城市化率是63.89%;
刚刚公布的2021年的成熟化率是64.72%。
而在2000年,城市化率是36.2%;2010年则是49.7%,10年时间内的增长值是13.5%;2020年相比2010年的10年增长值是14.19%。
对标国外,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在75%左右。
这预示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尾声,未来很多年,只有10个点的增长值。
人口衰减+城市化尾声,这等于是增量的极度萎缩。
国内城市全面进入到存量竞争的白热化阶段。
一场存量搏杀无形中已经开始。
当万年不进人的北京和上海,都将自己的身段无限下放的时候,你就知道国内的竞争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时刻。
在这所有竞争的背后,则是一个一场残酷的事实:在未来二十年内,唯一的一次城市重新洗牌的机会,就是眼下。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想错过!
毕竟,新基建、高端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等等与之相关的坑就那么多,谁占住了,谁就赢得了未来20年发展的黄金时代。
毕竟,人口净增萎缩已成大势所趋,谁能吸纳最多的高素质人口,谁就站住了未来发展最大的核心基数。
毕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未来10年内,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骨架。
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不断堆积,就是城市分化越来越陡峭的时候。
所以,在经历过2021年下半年一系列的变故之后,我们把2022年定义为新时代元年。
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