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期出现首付分期的项目,你会发现他们部分在二线的野生郊区,但多数还是集中于三四线。
由于人口支撑不足,由于地段价值不足,由于供应没刹住车,使得在本轮楼市下跌周期中,它们成了最惨的祭品。
当下媒体上只要出现"三四线楼市"字眼,后面紧跟着肯定就是清一色的SOS危险信号。
但这却给当地真刚需给整懵了,一家人挤在小房子里不知如何是好。
说起三四线,其实现实中他们也是严重分化的。
如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部分三四线楼市依旧不减强势,原因不下几个方面
1、在于身处地域版块的强势
它们享受到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与高能级的城市外溢,如嘉兴、金华等三四线在交通、医疗、产业等方面与版块龙头城市互联互通,不仅经济表现强劲,人口也全部为正流入。
如上图,浙江省中人口正流入的不仅只有头部城市,连绍兴、衢州等皆是净增长。
外出务工的人并不是都去了一线城市,一线城市没留下的人也可以留下周边。
这种人口支撑给了以江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的三四线城市楼市支撑。
2、在于货币推动的楼市上涨
自16年后,三四线全面迎来轰轰烈烈的棚改货币化,天量需求伴随着天量货币涌进小城,直接将楼市价格与楼市预期全面拉起。
但对部分三四线而言,这依然没有停止。
如伴随着万亿特别国债的结束,8月地方债放量发行,其中近三成依然投向棚改领域。
同时加上投资渠道闭塞,楼市投资节奏慢一拍,至今不少三四线本地人依旧痴迷于投资本地楼市。
即便现在,误把下跌当回调,误把横盘当窗口期。
但放眼全国,多数三四线并没有具备这种协同资源,反而是要命的虹吸。
如湖南几乎就是以一省之力打造长沙,高能级城市虹吸其他城市的人才,财富,产业,严重造成低能级城市发展乏力。
而人口数量的不足,碰上低附加值产业导致的购买力不足,结果就是高高在上的楼市失去支撑。
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无论是楼市强势还是楼市弱势的,刚需都陷入了迷茫。
强势的盼望下跌,跌一跌再上车;下跌的盼望上涨,涨一点就上车。
本是刚需中的刚需,想不到也变得不纯粹了。
但事实确实,无论是强势的三四线还是弱势的三四线,随着人口流动趋缓导致的基本面下滑与高库存导致的高供给,横盘下挫已是终局。
2015年,轰轰烈烈的楼市行情从一线发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蔓延全国。
2021年,受政策严调控的楼市下挫再次从一线发起,但部分三四线城市并没有感受到寒意。
这种降温需要交给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目前,大多数三四线楼市已充满寒意,领导也开始主动暖场
南通海安对改善型购房需求给予补贴;
河南新乡落实契税补贴20%政策;
荆门对大学生在中心城区购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
保定取消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商品房限购政策等。
各地积极主动营造更好的房屋销售环境,房企也参与降低资金门槛,如开篇所述。
这既满足中央的“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又满足了银保监会“满足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
但暖场归暖场,在行政压力的管制下新房价格也很难被撼动,这是无解的答案。
配合着房企促销活动与政府的补贴,本地刚需将迎来上车时机。
注意,这里说的是实实在在的刚需。
过去不仅价格高买不起,还眼看着价格越来越高,对刚需而言简直双重打击。
如今随着地价下来,房价下来,刚需又开始犹豫了。
你瞅瞅,这就是又要手表,又要自行车,缺一个都不开心。
明明是刚需,非操起了投资客的心。
涨了盼跌,跌了又盼涨,一刻也不消停。
如果您是三四线刚需,接下来的有折扣、有补贴该买就买吧。
搞清楚限跌不会松,搞清楚自己的角色,是搬进去住的,不是买来炒的就通透了。
脑子纯粹点,人生可以少很多不必要烦恼的。
刚政策鼓动,当最刚的需开始进场,也意味着三四线也将彻底退出投资领域。
说到这儿,不少朋友咧着嘴笑了,暗想谁会在三四线投资呢?
10月假期表舅来杭旅游时说道,村里有个包工头趁着老家项目搞活动一口气买了两套。
别不信,真的有很多人的交易操作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