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如今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从追求“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大笔一挥”真是潇洒豪迈,但有时适当“小修小补”会更有温度。
向往的生活,从做更好的自己开始。对于人来讲,就得经常“学习充电”;对于城市来说,需要不断“改造更新”。
城市发展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代,“改造更新”或许更符合多数人的期望。而把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科学改建,正是让城市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一剂良方”。
当然,改变观念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固有的“路径依赖”带来了那么多“看得见”的利益之时,相关各方想要走出“舒适圈”,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还要有人来“推一把”。近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通知》),明确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
针对一些地方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出现继续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倾向,随意拆除老建筑、以及变相抬高房价等问题,《通知》也划定了“红线”: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原则上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原则上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建比不宜大于2;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
近些年,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老巷,摇身一变成为光鲜亮丽的商业街。这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由于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导致许多历史街区“千城一面”,不仅景观雷同,而且业态混乱。有鉴于此,《通知》从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等三个方面,全力保持城市记忆,确保城市更新不能“一改了之”,甚至“推倒重来”。
城市更新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就要求相关各方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以业兴城、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思路,下足“绣花功夫”以创新改造为主推动渐进式有机更新。从局部出发,一个点一个点的推进。随着时间的延续,当这些局部和“点”连接到一起的时候,城市更新的过程就会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应当尊重市场选择和当地人的意愿,不能把“好经”念歪了。这些都考验着各地管理者的智慧。
如今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从追求“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大笔一挥”真是潇洒豪迈,但有时适当“小修小补”会更有温度,这大概不仅是呵护城市的生活气息,也是守护一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变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