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抢购。人们如同当年进入股市一样进入疯狂的楼市。相比疯狂,也许恐慌是更为恰当的词汇。
这些天,比如用60万的自有资金撬动700万的房产杠杆,再比如两代人、三个家庭以2.8万元的月供去征服一座上海核心区的房子的案例数不胜数。它们一次又一次将人们的朋友圈分成了两派。一边说,中国式的拼命、追不上房价、握不住性命;另一边说,这高额贷款,才是最抗通胀的产品,若干年后,他们将成为人生赢家。
人们怀揣着复杂的心态打量着房地产行业这一中国经济的支柱,一方面他们诅咒高额的房价破坏了年轻人的梦想,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计代价地希望能够搭上这列高速运行的致富列车。
从某种意义上讲,威逼永远比利诱来得更加有效。而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人们似乎只剩下了买房这样一种单调的投资手段。
央行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中,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此外,央行发布的另一项金融数据也引发了市场的热议,7月份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增速之间形成的“剪刀差”再度扩大。
在去年股灾中损失惨重的股民们说:“买房好,买房就算跌穿底线,还剩下一套房可以自己住。”
在江浙一带经营实业的企业家们也说:“买房好,工厂开一家赔一家,买一套房坐等涨价,比辛苦干一年还赔钱强得多。”
甚至有在开放空间中创业的创业者也说:“买房好,等我拿到融资,就先去买一套。”
买房,从生存需要变成投资产品,如今甚至变成了一种运动。茶余饭后的朋友谈资是买房、出租车司机闲聊也是买房、甚至于教授们在课堂上讲的也是他的买房经历。
你听见市场沸腾的声音了吗?
浓情蜜意的上海夫妇拿着离婚证走出民政局、走进售楼处;或者是北京西山千万量级的产品如同是拖拉机上的白菜一样在售楼处被哄抢一空。
有人无奈地说:“既然什么也挡不住,就在该狂欢的时候狂欢吧。”
于是忽然有些场景被添上了几分魔幻的色彩——比如上面提到的千万量级产品。在北京也就算得上改善型住宅,可北京真的有那么多改善需求吗?开发商们都会告诉你有的,而且这样的需求是超越区域性的。
不那么了解房地产的购房者会觉得是因为开发商涨价,再不买就又贵了。而对房地产市场稍有了解的人们会告诉你是由于地价的高涨,抬高了未来区域市场的预期。当然还有对此有着更深入研究的专家们说是由于庞大的货币增发涌入楼市,为房地产市场筑起了一个超大的“堰塞湖”。
“我们也不希望房价快速上涨,还是稳定上涨更好。因为这样的高速是以透支未来客户购买力为代价的。”一位北京地产公司的营销策划总监曾私下里表示,非理性的涨幅如果持续,开发商也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当然,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购房者、开发商、实体经济还是政府都不会是这场恐慌性购房盛宴的赢家。因为剧烈膨胀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大大恶化了社会收入分配,带来了全民大投机的社会心理。
虽不知道这疯狂的上涨什么时候会终止,但却觉得至少看不到热点城市房价在短期内暴跌的理由。只不过面对魔幻的气氛,总是心底有那么一些担心。毕竟世事反常则为妖。
{{item.interpreting_title}}
{{item.area_title}} · {{item.district_title}}
{{item.sell_state_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