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清除历史
{{item}}
热门搜索
{{item.keyword}}
项目全解读
当前位置:南房网/综合

薛建雄:绿色地产开发越来越受宠

  面对全国多个城市持续10多天的雾霾天气,绿色地产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近日,方兴地产与中节能绿碳公司签署了每年1000吨碳排放指标(配额),成为中国建筑业碳交易第一单。
  
  上述碳排放权的出让,为绿色地产开发带来新的商机。不过,目前国内碳减排的价格较低,绿色地产的回报周期很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上海、北京的碳排放交易价格分别为80~90元/吨、27~28元/吨和51.25元/吨,广东拟将碳交易竞买底价定为60元/吨。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建筑业碳减排成本相当于能源行业的十倍。
  
  建筑减碳成本约为能源十倍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禹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北京的碳交易主体主要针对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1万吨(含)的单位,允许这些单位将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交易,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含)以上的其他单位也可自愿参加。
  
  然而,由于建筑业碳减排成本太高,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据悉,建筑业碳减排成本相当于能源行业的十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阅读券商研报发现,以三湘股份改造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为例,每户每年可减少300公斤碳排放,改造成本为100元/户,由此计算,每减少1吨碳排放的成本约为333元。而从目前国内已开展碳交易城市的价格来看,普遍在100元以下。由此来看,建筑企业依靠出售碳排放权基本不可能收回投资。而在国外,以日本东京碳减排市场为例,建筑行业碳排放配额非常昂贵,价格比能源行业碳排放配额高出很多。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绿色地产开发企业,更多是通过建筑使用来收回碳减排投资,单独依靠碳排放权交易,并不能获得较高收益。
  
  “未来碳排放权配额的价格变动主要还是取决于碳市场CCER的供需状况。”禹湘认为,碳排放额的收益从绝对量上来说可能并不大,但其可以通过塑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从长远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还能受惠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绿色地产短期“钱”景不佳
  
  虽然绿色地产开发短期内“钱”景不佳,但仍有大批房企积极参与。除方兴地产外,三湘、朗诗、保利等房企均已有大批绿色地产项目上市,恒大地产也在和美国哈佛大学联手研究绿色地产开发及应用,新黄浦参与开发的浦江国际金融广场则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LEED金级认证。
  
  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指出,近年来,我国很多省份饱受雾霾天气困扰,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已有很多人表示愿意为了环保使用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和绿色建筑。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地产开发越来越受宠,盈利窘境有望打破。
  
  浦江国际金融广场管理方表示,他们开发的绿色地产项目目前更多受到一些拥有绿色环保理念的跨国公司青睐。
  
  禹湘认为,中国建筑能耗仍处于增长阶段,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建筑节能任务艰巨。
  
  他建议,从应对气候变化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应该走建筑绿色化、低碳化的道路。尤其是随着“美丽中国”上升为国家策略,为我国的碳交易和参与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相信控制建筑能耗、开发绿色地产将会成为未来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房地产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将是大势所趋。
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立即去评论
赞一个

您的赞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图文推荐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突发!佳兆业被提起清盘申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快乘势跃升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5月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金科股份被申请破产重整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蜀道城乡集团开局展宏“兔”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新华社:蜀道城乡集团专业化整合激发新动能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碧桂园翘楚棠“全员安全大会”暨南部县住建局安全检查圆满举行

参与评论

表情包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收藏
    已收藏
    评论 ···
    点赞 0
    移动端
    「掌上南房」小程序
    顶部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资料和图表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或保证其正确性和时效性。本网并无购买邀约或参谋意图。涉及价格请以出卖人的表述为准;涉及参数指标、数据图表、影像图片等请以物权人取得的政府批文为准;涉及房屋销售的,不代表证明其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具备法定销售条件;访问者应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资料对比、综合分析、向相关机构核实等方式对信息加以确认,根据本网信息自主交易或其他行为引发的任何后果与本网无关。本网有权但无义务,改善、修订和更新内容任何部分之错误、疏忽和变化。自愿参阅、使用本网内容的人士,均视为已得悉并同意上述立场,否则谢绝参阅或使用本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