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限购松绑的消息不断传来,“救市”的声音再度响起。
不少地方跃跃欲试、急吼吼地要“救市”,到底想救什么?对此,我们必须厘清,只有厘清,才能从混沌、嘈杂的声音中,廓清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救市”的真实目的。
当初,中央推行“限购令”宏观调控楼市,目的之一是抑制楼价过快上涨,防止热钱“炒房”让楼价回归合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让楼市回归居住的功能,而非赚钱的工具。时至今日,“限购令”依然未过时。
楼市“限购”,则意味束缚地方经济,勒紧地方“钱袋子”的入口。原因在于,房地产业是地方“支柱产业”,所谓的地方经济,更多的就是房产经济,就是地方政府卖地,收取大把的土地出让金。多年来,地方政府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在楼市开发、建设和出售流程中,地方政府又收取了各种税费。所以,有专家推测“房价里七成是税费”绝非杜撰。有人还调侃说:一些地方已患有“土地财政依赖症”,离开卖地、征收与房产有关的税费,寸步难行。
在这种逻辑下,地方政府欲重演2008年“救市”路径,无非是松绑限购,放松二套房贷,放宽公积金贷款限制等,以提振公众对楼市的信心,除了满足刚性需求外,再次吸纳更多的“热钱”进入楼市,再次掀起“楼市热”,地方政府借机再次迎来“买地热”,赚个盆满钵满。
如此“救市”的背后,却无法回避两个问题。一是,“救市”未必符合市场规律。最近几年,很多城市的房价涨幅放缓,个别地方的房价出现“暴跌”,甚至沦为“死城”,二三线城市让人仿佛听见了冰山脆裂的喀嚓声,楼市泡沫的争议声再起波澜……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地方楼市已经“过剩”,楼市暴利可能一去不复返,“土地财政”的历史也无法再续写,在这种情势下,个别地方政府一厢情愿地“救市”,欲增加楼市供给,这不仅与市场规律相悖,而且也未必能得到公众的热切回应———对当前的“房事”,公众会有自己的判断,恐怕很难再现2008年那样的“炒房热”。
二是,救楼市不等于救经济。楼市好坏,不是经济发展好坏的全部。尤其是,楼市经济难以长久持续———世界上没有永远不降价格的商品;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永远靠卖地支撑财政。依靠“救市”拯救经济,充盈财政,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真正的“救市”,不是仅救楼市,而是需要地方政府创新思想观念,淡化曾经畸形的GDP和政绩观念,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力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概括地讲,“救市”不等于救经济,一些地方急于“救市”,实质是急功近利,其所追求的还是GDP数据和“土地财政”,其代价却是,多年来楼市调控前功尽弃,购房者依然将被“盘剥”,房地产之外的实体经济依然被忽视,地方经济的前瞻依然模糊一片……
可见,像这种急功近利、无视民生困苦、唯GDP和“土地财政”为马首是瞻的“救市”,还是不要也罢。否则,只能是误国伤民,贻害无穷。尤其是,左右摇摆、飘忽不定的楼市调控政策将重创政府公信。
{{item.interpreting_title}}
{{item.area_title}} · {{item.district_title}}
{{item.sell_state_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