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东进、拥江发展。把南充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这是南充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随着城市规模一天天 “长大”、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作为老城区、主城区的顺庆区,其城市配套功能、城市档次和品位并没有“水涨船高”。为把南充的“母城”建设成为山水田园城市,把南充的主城区打造成宜居宜业之都,顺庆区委、区政府自去年以来,先后启动了旧城改造、城乡接合部风貌改造、农贸市场“三化”改造、“农村版”改造、旱厕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工程,城市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突出。
改造后的南门坝棚户区实现华丽转身
旧城改造 新机制撬动的民心工程
在市滨江南路一段两旁,一边是花红柳绿的生态公园,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档住宅小区,这样的美景当之无愧地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要是登上高层建筑放眼一望,就会发现另一幅场景:沿着嘉陵江岸与西河沿线,在众多高档小区的包围中,一间间用纸板、石棉瓦搭建的低矮棚屋黑压压的一大片,其中还夹杂着一块块菜地。比破旧形象更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落后的基础设施:没有阴沟,碰到雨天,泥浆要淹过行人脚背;没有厕所,居民大小便用瓦罐装,集中“打包”后由社区安排人清运;煮饭用蜂窝煤、洗澡去公共澡堂……这就是一年前的南门坝。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旧城改造刻不容缓。2008年11月12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授权顺庆区政府按照“顺庆负责、封闭运行、自负盈亏、政策支持”的原则,实施南门坝旧城改造。
该区经过调查、论证、测算,整个南门坝棚户区改造需要投入资金20亿元,这对于年财政收入只有4亿元的顺庆区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资金难题,区财政率先拿出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组建了国有独资有限公司———顺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块实施”的新路子,政府不再大包大揽。顺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从银行拿到5000万元贷款,并引进四川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四川蓝光集团入驻开发,首期开发土地235亩。截至目前,南门坝棚户区改造已累计完成投资13.7亿元。
椰树林、白沙滩、蓝海水、吊脚楼,让人仿佛置身于天涯海角。如今,昔日破败的南门坝“城中村”已变身成为环境优美的“城中城”。“蓝光香江国际”正在热销,10万平方米的还房项目,文峰大道、桑园大道、红光商业街正在加紧建设……旧城改造各项工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南门坝,也改变着南充的主城区。
旧城改造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拆迁安置,难就难在政府和群众对“利益”的抉择取舍上。“最大限度满足百姓需求,以最快速度、在最佳位置建最优质的还房!”顺庆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彬在实施南门坝旧城改造动员会上,一连串的“最”字,折射出“棚改”的民本思想。
该区在选择货币安置时,对按时交件、交房签订搬迁协议的,在评估价格的基础上给予一定上浮;选择还房安置的,在拆一还一的基础上,另外给予40平方米的优惠,其中,25平方米按每平方米500元补差,15平方米按建安造价补差。同时,对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打捆使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政策,让居者有其屋。
“政策一公布,居民排队交房、签合同,不到3个月,首期256户居民搬迁完毕。”南门坝社区干部龙泽民介绍,随后的二期、三期,这样的场面一次次上演,到目前,3500余户旧城居民已全部拆迁。
感动场面的背后,折射的是区委、区政府的亲民爱民情怀,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利。更令人鼓舞的是,南门坝旧城改造仅仅是顺庆区旧城改造的揭幕战。今年3月,顺庆区拟定出城市棚户区、城中村“一年起步、三年提速、五年基本完成”的改造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城区内星罗棋布、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任务,其中包括完全由政府贴钱改造的、没有任何商业开发价值的数十处“卡口”棚户区。
北大门成了亮丽的风景线
城乡接合部 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月12日下午,国道212线顺庆段沿线,绿油油的草地,高大的乔木,五颜六色的花草,远远望去,整个国道线似乎戴上了一条五彩的项链。
国道212线顺庆段沿线全长4.4公里,是南充向北通往巴中、达州、仪陇等地的主要通道,是南充的“北大门”。针对“北大门”沿线脏、乱、差和建筑杂乱无章等突出问题,顺庆区投入5000万元,对有碍观瞻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对民居进行“穿衣戴帽”,部分地段实施亮化,对沿线山体护坡岩石裸露部分进行整体绿化美化,把“北大门”打造成了高档次的生态园林景观带。
在对国道、省道、县道进行风貌打造的同时,该区将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川北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笔者在国道212线顺庆段潆溪镇境内看到,一座小庑殿顶式的汉代城楼掩映在蓝天白云、绿树鲜花中,栗红色的立柱、鲜红的屋檐、青色的瓦,显得格外巍峨壮观、古朴典雅,极具汉风蜀韵。
“景观路、文化路、民生路、产业路,四位一体。”刘彬介绍,在对国、省、县道路进行风貌打造的同时,不仅要彰显南充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外来游客感受到南充厚重的文化和源远的历史,提升南充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位,更要把发展产业、改善民生作为重头戏来抓。
为打通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该区投入1300万元,对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栖乐垭隧道进行扩建,隧道从4米宽变为12米宽,高度增加到8米。隧道拓宽后,原本失去信心的业主又纷纷重振旗鼓,准备再塑辉煌,一些新的业主也纷至沓来,租赁土地,发展花卉、园林、水果等产业,农家乐的生意又红红火火起来。
笔者驾车行驶在国道212线顺庆段共兴镇境内,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在青山绿水之间,五彩斑斓的鲜花似一匹匹巧夺天工的锦绣,把广袤的田野装扮得无比艳丽。“城里人住的是小区,我们生活的地方是花园。”该镇棕树沟村“花农”陈文刚谈起生活环境的改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陈文刚高兴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发展花卉产业还让他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陈文刚今年已培育四批、出售近20万盆鲜花,获纯利润4万余元。
目前,该区在紧邻国道、省道、县道沿线的共兴镇、金台镇、李家镇等地建起农民产业园164个,引导5000余户农民入园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产业,户均年增收达5万元以上。
北湖盛景农贸超市
农贸市场改造 建成功能完善的“大超市”
顺庆城区共有农贸市场24个,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市场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功能不完善,尤其是市场办管脱钩后,大多数业主只注重经营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对市场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甚至有的业主根本不投入,长期存在“老牛拉破车”现象。
“农贸市场改造,是市场之事,更是民生之事。要把农贸市场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管。”刘彬要求,按中心城区标准,建设一批有品位、有档次、与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相匹配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并力争通过2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区城乡现有36个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工作,在城镇建成规划范围内及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5个,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促进城乡商贸和农副产品流通,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市场网络体系。
为让新、改(扩)建农贸市场能更快地适应城市发展,更好地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和满足群众日常消费需求,顺庆区确定了“风貌改造——建标准化市场”、“拆除重建——建农贸超市”、“综合提升——建园林市场”三种改造模式。在硬件改造标准上,做到20年不落后!必须达到“六归”、“三进”、“三分离”、“三统一”要求,即“划行归市、摊位归区、坐商归店、广告归栏、车辆归点、垃圾归桶”、“活禽进笼、水产品进池、食品进柜”、“生熟食品经营分离、鲜活商品经营分离、自产自销商品经营分离”和“店招广告统一、市场设立要求统一、市场举办者责任统一”。设立常年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资金,依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对农贸市场的监管责任,确保职能管理到位,促进农贸市场的建设管理与服务走向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昔日肮脏不堪的南充市第一人民市场,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投资500万元的顺庆区北湖盛景农贸超市,得到了全面改造,成为了“农改超”的样板……
日前,顺庆区已改造完毕的部分农贸市场内的地面全部为水泥硬化路面,部分市场还铺设了花岗石地板,整个大厅看不到排污管道、电线,肉类、蔬菜类经营区改成了岛形,鱼类经营区建成了“别墅”,鸡鸭等住进了“绣楼”,宰杀间独立而又在顾客“掌控”之中……感觉整个市场就像大超市一样干净、卫生。
“农村版”改造 特色街带来的新商机
林立的楼房、宽阔的大道、潮水般的车流和人流,南充俨然一座大城市。然而,街面上花花绿绿的广告、五花八门的店招、一溜子的卷帘门铺面,这个大城市又透露着“乡场”味道。顺庆是老城区,在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顺庆面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农村版”改造。
2009年9月,顺庆区把“农村版”改造作为主城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头戏,开始对城区“四纵四横”20余条街道的临街商铺统一“变装”,让整个街道以都市化的姿态亮相。
行走在育英路上,以前杂乱无章的门面店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协调、格调高雅的门面,沿街行走,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移步换景,当我们来到滨江大道,发现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致,每栋楼都有自己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主题下面,却保持着色彩、风格的统一。
每条街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都能够反映出这条街的商业特质。按照“整体协调、一街一景、完善功能”的思路,该区在“农村版”改造中,融入了南充厚重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特征等多元文化元素,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文化品位。
“农村版”改造,作为一个政府主导性工程,关键是钱的问题,钱从何来?顺庆区整合政府、市场两种资源,提出了“分担”机制。即按照“谁所有,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自行负责改造经费,个体产权户(或经营者)改造经费以自行投入为主,政府根据不同情况以奖代补一部分。据统计,到今年7月底,“农村版”改造共投入资金1484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资金423万元,私营业主投入510万元,改造了北湖路等9条街道的1648间商铺,其中私营业主981间。
与此同时,顺庆区还同时启动西河中路、模范街、环形商场步行街、南门坝商业街等4条特色街区商业业态的调整和引导。
对西河中路名酒一条街,注重依托南充厚重的酒文化内涵,形成特优名酒业态;对模范街,着力围绕恢复昔日百年老街繁华的商业氛围,彰显百年商业老街特色;对环形商场步行街,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和档次,形成特色商业形态;对南门坝商业街,依托文庙、府衙历史文物建筑的重建,引导发展成为具有明清文化特色又融入现代文化气息的仿古商业街。
旱厕改造 “麻雀工程”的民生效应
顺庆区在对城市动“大手术”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城市的细节。“以前上个厕所简直就是煎熬,苍蝇、蚊子成群,厕所内又没得水冲洗,臭气熏天……”12月13日,居住在延安路绸厂上院的陈明惠说起以前院内的旱厕,深有感触。如今,厕所里里外外都贴上了洁白的瓷砖,以前的旱厕已经改成了冲水式厕所,院内近200户居民再也不用捂着鼻子进出大院,平时最爱在院内大树下坐坐的张大爷非常满意现在的环境。
绸厂上院的厕所是顺庆区今年完成改造的10座旱厕之一。今年初,该区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69.5万元,启动了13座旱厕的改造,改造面积达565平方米。这些旱厕主要分布在市区的背街小巷、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等地,使用年限较久,卫生状况较差。当夏季来临时,气味难闻,虫蝇乱飞,不但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而且还是苍蝇等各种病媒生物的孳生场所,既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城市文明形象。
“旱厕改造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一项民生工程。”居住在原行署二院的曾大妈闲来无事时,总喜欢在院子里和邻居坐在一起聊聊天,看着不远处一座正在改造的旱厕,她说,把旱厕改成冲水式厕所,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院内居民打心眼里高兴。
旱厕改造只是该区改变城市形象、改善民生而实施的“麻雀工程”之一。今年初,顺庆区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对金鱼街、钟家巷等20余条18米以下的小街小巷进行了亮化、绿化、硬化改造,共硬化道路2.8万平方米,完成沥青罩面8000余平方米,铺设人行道2.1万平方米,栽植小叶榕、天竺葵等绿化树1200余株,为城区街巷安装路灯803盏,改造排污管网1500余米。完成城市居民水电气表改造1万户。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嘉水滔滔,潮涌顺庆。不甘落后的顺庆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加快发展,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四溢的顺庆必将在风光绮丽的嘉陵江畔涅槃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