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钟库区新貌
“路面既整洁美观,又平整好走,不再担心踩在破碎地板上污水四溅。”11月9日,随着市西门坝街、涪江路、金鱼岭路等多条街道路面与人行道改造完毕,市民由衷感叹,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推进,南充越发美丽了。
投入50亿 打牢环境治理基础
“今年全市城市建设预计完成投入50亿元,规模超过前3年的总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投入主要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城乡环境治理成效会反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罗加福说。
近日,细心的市民发现,市城区繁华的文化路经整治后,其店招店牌、建筑立面看上去清爽宜人、色泽协调,这仅是南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区街道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打造完成了45条示范样板街。漫步这些街道,葱郁的灌木丛,高大的乔木,道路两旁五颜六色的花草散发着淡淡清香,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创新机制 破解城乡环境治理难题
“自从有了垃圾清运员,再也不会为垃圾的处理问题而头疼了。”仪陇县度门镇负责人对记者说。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仪陇县摸索出了一套对垃圾处理行之有效的措施:离县城近的乡村,采取“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离县城较远的地方,便用垃圾“联户填埋”的运作模式,利用村上废弃的红薯窖、地洞等,对垃圾进行焚烧填埋,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难处理”的问题。
顺庆区潆溪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直是难题。“过去政府对场镇清洁卫生大包大揽,每年清扫保洁费超过120万元,效果还不理想。”潆溪镇负责人说,今年对垃圾清运引入市场机制,不但清扫保洁效果好,每年还可节约经费80万元。
在升钟库区,南部县政府投入资金为库区村民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村民出资建新房,实行集中居住,打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川北民居魅力的“渔家乐”,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我市创新一系列环境治理机制,从源头解决人员、资金、设施等难题。今年全市新增保洁人员620人;新建压缩式垃圾库62个,乡镇新建垃圾中转站371个,新建乡镇污水厌氧处理池2000座,清淤河道和治理岸坡37处,新建或完善公厕742个。
环境改变 带来观念转变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宏建要求,要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杜绝一阵风、易回潮的弊端,确保优美环境常态化。市委、市政府充分运用效能监察、新闻监督、目标考核等督查机制,有效破解城乡环境脏乱差反弹现象。
现在,街道干净了,墙壁清洁了。乱停乱放、摆摊占道现象少了,道路开始变得宽敞。随地乱扔纸屑、烟头、吐痰等不良行为受到人们的指责和鄙视。随着城乡环境的改善,南充正成为商家投资的福地、百姓生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