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这个网站的朋友很多,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过,在这个网站的左下角,有个栏目叫电子楼书,里面放了一本名叫《南充楼书》第一期的电子杂志,封面上盖满了灰尘,“呋”----吹一下:虽然已经发了整整两年,但今天拿出来看,她竟然还是鲜艳的。
说她鲜艳,是因为她内在的质感,两年后,虽然有人想模仿她的身姿,但竟然没有超越她的气质。我听到她对我说:低调,并不代表不存在。
2008年夏天的时候,为了搞出这么一本书,我们动员了几个闲散一点的姐妹,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面弄了好多天,随着这本书的发布,总算是填补了南充电子书的空白,特别是房地产类。虽然辛苦,但还是值得的。
这本书在当时就有几个地方算得上亮点:
1、可以在线阅读,也就是像一本书一样直接在网上翻来翻去,我想,作为所谓的“书”,能翻是起码的一个特点吧。如果强要所有读者都去下个EXE到电脑里,哎,那就头疼了,搞不好360还会提示一个:你下载的文件安全性不能确定,建议你不要下载。
2、版式精美,风格迥异,每一页动画形态都不一样,就好像一份杂志,或者一张报纸,你不能搞得每一页除了标题和内容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排版完全一样吧,每一页都一样的,那是什么呢?小朋友的作文本好像是,街上赠阅的宣传提高某种品质的小报好像也有排版的哦。
3、把交互的楼盘资料做了进去,可以在一个画面,就像打开网站一样,横向竖向看相关的内容,而不只是把图片和文字复制过去放起来。
顺便说一句,做这本虽然免费提供浏览和下载,但毕竟涉及商业的电子书,我们用了ZINE的正版。因为我们懂得,同为媒体人,对尊重知识产权是什么意思呢。毕竟,这不是一本个人相册。但最近看到,有的全国性大媒体竟然从网上下了一个免费软件,还带着别人的LOGO和提示链接就开始YY起来,我哑然失笑。
当时我们这本书用了数字城市猜想作封面,想表达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向往;最近看到另外一本也号称是首发的电子楼书,封面用了一个抗震救灾期间常见的临时板房,一条独木桥通过去,我不禁要赞扬设计者的想象力,这意境好像告诉我们,通过这本书,我们将通向一个水中的板房,不过,倒也有点恰如其分。
两年前的《南充楼书》为什么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以后,却戛然而止,从此了无声息?
一个快下班的傍晚,一位素不相识但自称是网站多年关注者的人来到我们的编辑室,我们有一段对话:
他问:你们为什么做电子书?
我说:我们想把网站上一个阶段的信息打成包,更方便一些访客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随时看。
他再问:你觉得在网上看还不方便,反而要下载到电脑里看才方便吗?你觉得你网站上拼凑了几个人的发言,还有人愿意去反复看?
……
他继续说:你要做网站的附属杂志,如果不能比网站上的内容还精还好,那你这本书除了多占别人内存、浪费别人时间之外,没有什么用处;如果你只是把网站的内容搬到这个东西上面,那么,你其实只是想炒一个概念而已。而你炒这个概念,还不就是想多插几个广告进去。
……
当时,他的问题我无法回答,但两年来,我一直在找答案。无法回避,在对报载文章的依赖都还无法完全断绝的时候,做附属期刊,实在是自欺欺人之举,所以,我们停下来,调整步伐。
还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后来的同路人,希望这些同路人能和他们所宣称的口号一样,把我们竖立的标准超越,我们一直在等着,我们饶有兴致地愉快地希望接力下去;而不是蒙着自己的眼睛对别人说:我追上来了,我前面没有人来过。
两年过去了,很多事情做到了,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到,但我想,向下一个山峰的步子,我们迈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