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1日,南充白塔嘉陵江大桥开建。此桥的修建,被人们视为嘉陵江南充段大桥的“处女作”。据2007年付印的《南充市交通志》载:该桥的修建经1972年省计委川计函(72)149号文件批准,其建桥资金来源为省建委投资733万元。
2003年6月下旬,运转27年后的该桥被维修加固,花费800万元。此次维修加固后,桥面改为钢筋砼,人行道板重新更换,水泥栏杆换成了不锈钢栏杆。昔日绕行南充城的318国道的公路桥,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充城市桥。
大桥修建曾有4个选址
据《南充市交通志》载:1970年12月17日,南充市革命委员会工交革命领导小组提出4种桥位方案,经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上报四川省计划委员会审定。
当年的南充嘉陵江大桥是国道318线上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东岸位于原南充县白塔镇鹤鸣山下,西岸位于原南充市中渡口附近。虽然兼具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的功能,但更多体现出的还是公路桥梁功能。
“当年修建此桥,主要还是解决南充地区运煤交通不便问题。”今年70岁的唐万全老人是该桥修建工程组副组长,5月6日下午,提及此桥的修建,他记忆犹新,对修桥的背景也甚为了解。当时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所需的能源主要是煤,当年南充地区的用煤,相当部分来自华蓥山,由于嘉陵江的阻隔,运煤的汽车守在南充嘉陵江边过渡成为常事。当年南充的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都有车渡,但因水位、天气等因素制约,不可能同时过渡。唐万全说,尤其是大雾天,从中渡口过渡的车辆排队竟到果山公园外的奎阁处。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差的年代里,加上“文革”影响,全靠国家投资几百万元修桥并非易事。如何尽可能地节省开支,成为南充嘉陵江大桥建桥的指导思想。唐万全回忆,当时大桥西岸的选址有4个,一是地调处、二是现在的三桥处、三是现址、四是奎阁处。
专家们最终比选确定了两处选址,即现址和奎阁。省上最终确定了现址。而在专家眼中,现址虽然河面最窄,造价最低,但从线型来看,远不及其它几个选址。为节省资金,其东岸于鹤鸣山下开隧道被舍去,为让西岸引桥生根,采取了盘旋方式。
“人海战术”耗时4年多
1972年初,唐万全送交省上报批的南充嘉陵江大桥修建方案被批准。当年3月1日该桥开建后,一度成为南充市民生活中的大事。
由川交一处七队专业桥工队承建的该大桥。由于大桥两边引桥以及岸边的桥礅修建,涉及到大量的土石方工程,为确保工程进度,市内单位的职工、学生、居民及党政机关干部们,还有驻军的战士等,一度时间都被动员参加修桥的义务劳动:搬运砂石。
西充县和南充市各组织了一个民工连,前往工地参加建设。西充县民工连的民工们主要由石匠组成,被命名为“石工连”,在大桥石方工程中派上用场;南充市民工连的民工们主要由土工组成,被命名为“土工连”,主要担负着岸边桥礅基础土方挖掘任务。 工地上人数最多时达数百人。
1976年8月,南充嘉陵江大桥竣工。其工程量中砌石为2.21万立方米,土石方为21.42万立方米,耗用劳动力63.86万个工日,其“人海战术”由此可见。
火炬社“浮运沉井”做桥墩
南充嘉陵江大桥修建过程中,没有发生大的事故,成为当年的奇迹。不过,有惊无险之事还时有发生。
建主桥礅水面搭架进行中,有一名民工不小心将一个跳板踏翻了,一时间,失去重心的他即掉入江中,所幸被及时救起来。
1号桥礅修建中,一个小拱孔因安装不到位掉下来,砸在主桥墩桥拱上再落入江中,其间,有几名工人受伤。
3号桥墩位于大桥西头的水里,工艺要求由“浮运沉井”做桥礅。这个高20余米、礅径最长达10多米、宽四五米的家伙,属于双壁构造。按照交通系统“陆上支援水上”规矩,此活交由南充火炬社制造。
该桥墩造好后安装可谓场面壮观:河坝上铺有能承载运输桥礅机具的铁轨,河的两端岸边安有铰车。桥礅下河时,由两艘汽艇夹着桥礅往河心游去,到桥礅点位后,技术人员反复复核桥礅位置后,随着一声令下,这个庞然大物被人们精确地落放在礅位上。
4号桥礅的安放困难最大,实心桥礅的这个礅属于重量级别,因礅下河床基础有流沙,沉放时一度出现倾斜,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多种措施,总算将其驯服——稳稳当当矗立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