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时代 南充房屋两级分化
建国初期,经过战争破坏的城市,住房大量减少。而战乱后的人口稳定增长,加大了住房压力,一些城市的人均住房居住面积甚至不到2平方米,据记载,当时的南充也是如此。
建国初期,一部分房屋为官僚、军阀、商贾留下的,或宗教团体所有,而平民自建自住房屋多为土墙草顶或小瓦顶砖木结构平房,房屋两级分化。
当时,很多普通老百姓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平房,甚至是几根棍子搭起的窝棚。孔迩街的赵显胜老人回忆,记忆中最早的家,是父亲在江边用高梁秆、草席和树枝搭的一米多高的窝棚。草席外面抹着泥,但是仍然漏风。冬天,一家四口挤在一条破被子里,几个人鼻子冻得通红。夏天的日子也不好过,下雨的时候,屋顶漏水,往被褥上掉泥灰,捡来好多破罐子摆在窝棚里接雨水,屋子里头几乎没了下脚的地方。
现在一辈的老人几乎都是在棚户里出生、长大的,一家几口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当时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楼房,也没有这个概念,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居住地方就是当时他们的梦想。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存的根本。这项改革历时3年,土地能够自由支配是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群众生存的基础。有了土地,他们才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粮食,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屋。
土改政策对于当时的农村居住环境的变迁真可谓是深远的,但对于城市群众居住环境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他们正接受着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双重挑战。实际上,在建国初期,中国城市里的房屋很多还是私有的,在过渡时期。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措施,人民日报就曾发文,强调“不能按照农村土改的办法来改造城市里的私有房屋。”
公有制虽有利于国家对房屋资源进行掌控,统一配给,但却基本上无法解决“住房短缺”这一紧要问题,私有产权得不到保障使得很多房主不愿出资修缮住宅、甚至为了躲避分房而将房屋变卖、送人,各地的私人新建住宅数量大大下降。这又加剧了住房短缺。这为日后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埋下了伏笔。
集体宿舍 市民无法割舍的回忆
如果建筑也能够代表一段记忆,那么集体宿舍就是60年代到80年代南充市民无法割舍的回忆。共享一个厨房,公用一个水龙头,走廊里时时飘散的饭香,集体宿舍时期,感受到的更多是平和的温情。这里更是无数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的首个栖息地。
集体宿舍的“外衣”是代表上世纪50年代建筑风格的灰砖立面,上面镶嵌的一个个五角星的颜色也随着年代的久远和建筑融为了一色。走进楼道。作为集体宿舍特殊标志的一条笔直走廊摆在眼前。据统计,当时南充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平方米,集体宿舍的每间房子几乎只有均等的10多平方米,所以住户的杂物都摆在了走道里,行进的时候不得不扭曲着身体才能进入。
其实在当时,集体宿舍是非常新潮和引人注目的建筑,有集体宿舍住的。都是幸福的。一,集体宿舍都是公家造的,而且一般都是有点历史的公家。比如机关、学校。二,集体宿舍都是分来的,这样的单位只要你等到一定的年份。都会有房子分,比那些做一辈子也不会有房子的单位好多了。
集体宿舍的结局大多是单位造了新房子,于是就把它让给了后面的人。
家属院 夹在两个时代之间的尴尬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居住环境进一步提高。土地有偿制度确立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行重组,南充市内实有住宅面积由80年代末201.6万平方米增加到21世纪初近2096.98万平方米。同时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确立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
1990年南充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3.46平方米,而1995年,人均住房面积则达到16.38平方米。
此时,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改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一层多户,公用厨房卫生间的集体宿舍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前的那种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邻居的居住模式被人们抛弃,在此情况下,家属院应运而生。
家属院作为一种全功能房实际上是对于单位福利分房集体宿舍的一种升级和改进,适应了当时整个大环境的需求,属于一种过渡阶段。正因为是应社会需求的过渡,必然受到了前者遗留的影响和后者迅猛发展的猛烈冲击,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阶段,而且时间定义上也没有过于严谨的定义。
进入8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住房质量、居住功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与提高。计划经济时期,城镇住房制度实行的是福利性供给制。1980年,提出住房商品化的总体设想。以此为开端,住房制度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实际上,80年代后的家属院时代,正遭受着商品房市场的崛起的猛烈冲击,它有着商品房的结构,却没有商品房的运作,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必将被商品房所代替。
商品房 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4年,南充没改革的春风吹拂,一些商品住宅开发公以私人企业的名义投资兴建南充最早的为开了时代先河的一批楼房。
改革开放大潮的席卷,人们的住房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居住开始追求舒适、宽敞。这也带动了全国城市住房改革,南充早期的商品房也应那个时代一个格外耀眼的词语,‘业主’这个新的成为开始走入南充市民的生活中。但是当时的的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仅仅是从小面积走向大面积,从住房住房找领导的被支配方式变为找市场的主动方式。对住房的环境和品质以及舒适度还没有太多的关注。
潮流总是发展得超乎寻常。没有有几年,人们就越来越多的关注住房的自由度,住房的室内与室外得到大家的一致关注,住房中提出了更多人性的需求,配套设施的完善、健康住宅的提出,让商品房渐渐地丰满起来。
有了住房公积金和房贷金融的支撑,我们可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住房梦。在这一过程中,人居的概念逐渐得到了重视,。宜居”一词也开始流行起来。住房对于人的竟义,不再仅仅是满足吃饭、睡觉等基本的居住功能,更要满足舒适、环保、娱乐,在一定层面上,甚至成为了人的地位和品位的象征。
据有关方面统计,南充人均居住面积已从原先的仅有2.62平方米到2000年的18.96平方米,到2008年底已发展到了人均住房面积达29.84平方米!南充建成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人口近70万。有人这样总结建国60年人们的居住文化:原先是居者“忧”其屋,到了上世纪初,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人们又开始向“优”其屋迈进。
{{item.interpreting_title}}
{{item.area_title}} · {{item.district_title}}
{{item.sell_state_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