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16日以来,南充日报陆续推出《南充人普通话不“普通”》系列报道,截至上周末共发布调查文章4篇,引起了市民和网友的热议。市民观点主要有3个倾向:保护方言文化、大力推行普通话、如何使用普通话。
“椒盐普通话”是南充人学普通话的必经阶段
在市民和网友的热议中,大部分人表示支持推广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而且普通话语音动听。市民对我市电信、移动等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椒盐普通话”提出意见,认为不标准的普通话让人好笑,交流效果还不如方言。
“不标准的普通话听着累人,还不如直接说方言。”市民贾椿举例说,半月前他到电信窗口办理业务,听到工作人员的“川普”很别扭。在采访中,不少窗口工作人员也反映,经常有顾客提出让他们使用方言,因为他们听不懂普通话。市语委工作人员范学丽对此表示理解,因为在使用普通话人群中有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考试把关,水平良莠不齐,使用的普通话不标准。推广普通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市制订了5年计划。从不说到说,从不标准到标准,“椒盐普通话”是南充人学说普通话的必经阶段。市语委工作人员说,市民大可不必为普通话不标准而烦恼,敢说的总比不敢说的有勇气,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普通话会不会冲击方言?
“要保护好方言,不能让后人忘了方言。”“我女儿从幼儿园就开始说普通话,现在讲方言都不流利了。”市民李宁女士用南充方言告诉记者,她对推广普通话有些担忧。不少市民认为推广普通话会给方言文化带来冲击,认为方言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后人一定要传承下去。
“北方地名都叫×店、×坊,在南充叫×坝、×堰,这是方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方言文化不会因为一部分人使用普通话就消亡。”有关人士分析,民间的沟通交流使用任何语言都以不影响交流为目的,推广普通话并非让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方言文化普遍存在于民间,特别是农村,而迄今尚未有在农村推广普通话的趋向。南充方言文化是四川方言与外来文化多年来交汇融合形成的,有着嘉陵江独特的甘美音韵,南充籍艺人也把南充方言文化传播到祖国各地。方言文化不仅存在于方言之中,南充许多地名均出自方言,这些地名会长存于世,并记录下南充方言的灵魂神韵。在城市居民和公务员、窗口单位推广普通话对方言并无冲击,只是让南充更符合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对外地客人应说普通话
对于是否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多数市民认为,无论是窗口工作人员还是公务员,包括普通市民都应对外地人使用普通话。
“对外地客人应该用普通话,要尊重别人,让人听得懂。”网友五湖四海留言称,市民都该学会普通话,就像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的老头老太都学英语一样,虽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在用,但是在遇到外地人时不丢南充这个区域中心城市的“份儿”。
不少市民支持“公务员对本地人可使用本地方言,对外地客人应该使用普通话,这也是对客人的尊重”的观点。对此,市民刘煜代表性地提出建议:政府可以做一些硬性规定,在规定时间内要求达到一定等级标准,与评优、奖金等考核制度相挂钩。对于窗口单位,刘煜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刻不容缓。窗口不仅是政府、企业面向市民的窗口,也是城市对外的窗口,窗口形象就是城市形象,学好普通话、提高服务水平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途径之一,也是窗口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