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8)日,记者从市规划办了解到,在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我市以“大四川”、“成渝经济圈”为切入点,首次提出“大南充”概念,形成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大工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三城同构”概念。按照相关规划,南充中心城区合理人口远景规模将在200万以上,城市建设用地也将超过200平方公里。
第六次总规
公共政策属性体现不足
市规划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委托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4年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5年多来,我市一直按照“把南充建设成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大城市,极富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目前,南充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示范功能日益增强,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大为改善。特别是随着市政府的整体北迁,绕城高速公路、滨江大道、江东大道、上中坝大桥等相继建成,“以江为轴,南延北拓,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得到充分的体现,拓展了城市空间,增大了城市容量。
在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下,5年来,我市城市功能分区也日趋完善,基本形成构架完整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区、教育园区等城市功能区。截止2008年底,我市建成区面积达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70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0.1%。
但是,由于受当时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体现区域统筹和城乡协调的内容较少,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体现不足;同时,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虽然提出了“拥江发展”的规划理念,但作为组团式城市,受河流阻隔和传统心理影响,造成城市“过江”而未“拥江”,未能真正实现拥江发展。另外,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城市用地布局也存在局部的不合理,工业用地布局过于分散,特别是三城区各自保留和发展工业用地,对城市环境、景观和城市的统筹布局造成不利影响。
从“大四川”入手
首次提出“大南充”概念
2007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大四川”、“成渝经济圈”为切入点,提出南充的区域地位和功能定位。总规修编工作组通过对四川省二级城市、川南城镇群和川东北城镇群、川东北区域各城市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南充“有责任,有能力成为整合川东北、服务成渝、提升巴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枢纽城市,也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第三城”,并首次提出“大南充”概念,认为应将南充的市、区、县协同发展纳入总规修编,形成市域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大工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南充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通过城市规划修编,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竞争。
据了解,规划修编组通过将南充与周边市(地、州)的优劣比较,结合南充实际,提出南充定位为“四中心、两枢纽”(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的川渝北部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为“中国西部新兴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川渝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文化并蓄的山水园林城市”。
三城同构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在200万以上
在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我市还进一步沿续了“以江为轴、南延北拓,跨江东进、拥江发展”战略思想的内涵。按照预测,南充中心城区远景合理人口规模将在200万以上,城市建设用地也将超过200平方公里。
市规划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修编组专家对我市地形地貌条件、对外交通发展、经济联系方向进行科学分析,第七次总规将延续“以江为轴、南延北拓,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东进、南延、北拓”是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南充城市将涵盖东面的东观、青莲,南面的河西、李渡,西面的西兴、木老,北面的潆溪、搬罾,整个城市形态呈南北向沿江布局,形成三城同构的组团城市。这三个组团城市分别是,拥江主体城区:规模110平方公里;北部新城:荆溪、搬罾,规模50平方公里;产业新城:河西、李渡,规模40平方公里。
相关链接
规划第二条城市绕城高速
在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我市还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除已建成的成南高速、南广(安)高速,以及正在建设广南高速,规划中的南梁高速外,总规还提出规划第二条绕城高速和两条城市轨道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同时,明确提出塑造南充城市特色,提升南充城市魅力。根据第七次总规对城市风貌的塑造的方案,将以滨江轴、山体轴等几类自然生态轴线为自然景色风光带,以交通轴线为都市区空间的主要脊梁,利用地形,通过生态建设,预留并控制生态绿地、生态廊道、旅游发展区等开敞空间,妥善处理南充城市“山、江、洲、城、园”的各类要素的层次关系,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景观风貌的独特形象,把南充建设成为生态、文化并蓄的山水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