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家住德阳的刘先生打进本报热线反映:他去年购买了当地一套商品房,购房合同上的面积为101.8平方米,其中包括分摊的共用建筑面积20.49平方米,交房时根据开发商提供的相关数据,他自己经过实地测量和计算后发现:公摊面积达到了24平方米,比合同上写明的要多一些。刘先生想通过本报了解住房的公摊面积都包括什么内容?合理的公摊面积是什么范围?如果交房时最终核实的公摊面积与开发商当初承诺的公摊不相符,将如何处理?
调查:买房人弄不清公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买房人不知道自己房子公摊面积的构成以及最终如何验证这个数据。四川华楚律师事务所金兴超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房屋销售面积一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室内面积,另一部分叫“公摊面积”。公摊面积指的是直接为居住服务的公共空间,比如过道、楼梯等,这部分空间分摊到每套房中,由买房人共摊,所以称之为公摊面积。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房发生的纠纷中,公摊面积纠纷占有相当数量。针对这一点,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针对因开发商多算分摊公共使用面积而引起的纠纷事件,详细制定出了一定的计算标准,从而让百姓在购房时心中有数。
专家:通过计算使用率判断房价
业内一专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楼市比较常用的高层分摊系数一般在0.16-0.26之间,多层分摊系数则在0.11-0.18之间。“购房人买楼前可先通过计算自己所买房子的使用率,来判断房子的设计和价格是否合理?”该人士说:“实际上每个楼盘,甚至一个楼盘各幢房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房屋的公摊面积要实地测量,要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相关配套情况来定,没有限定的范围。”金兴超律师告诉记者,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消费者在购房后如果发现房子的面积误差在正负3以内,属正常,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消费者可采用正常的途径进行“维权”。
购房者:合理的公摊大家都能够接受
在城南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的汪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她说:“当时,那套房子是一个小高层电梯公寓,购房合同上的面积为78.36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只有66.18平方米,面积相差12.18平方米,如果按照当时的房价3100元/平方米计算,这部分费用约为3.8万元,在加上每月的物管费(1.15元/平方米·月计)14元,70年约为12万元,这套房子公摊面积的费用就将近16万元,如果交房的时候这个面积增加的话,费用还将有所提高。”
市民刘先生说,如果开发商建的房子公摊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消费者是能够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