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背杠杆来驱动投资的财政政策才是今年的主角,货币政策仅仅会跟着市场转好以后再发力。
这不是任何人所决定,而是全世界所有经济体依靠信贷驱动投资,与危机下高流动性玩法模式的BUG决定的。
经济一旦到达一个瓶颈,再遇到巨大的外部冲击就会陷入怎么刺激都没有效果的窘境。
这是信贷经济的一个大BUG,即:
经济增长靠信贷来推动;信贷过分扩张又会出现金融危机;危机(还包括意外冲击)一旦产生,人们就会攥着钱不投资;经济链条就断了。
中国的当前局面正是由于外来冲击(疫情)与经济转型跟不上节奏产生的困局。
从根本上讲,它也离不开之前十几年需求端的信贷刺激。
疫情仅仅是表象,前期的过度信贷刺激才是当前困局的病根。
基建、房地产、消费下的信用贷......信贷的过分扩张已经掏空了大部分人的身体。
疫情的出现仅仅是整个链条快速断裂的加速剂。
它的出现让很多人意识不到危机的根本源头。
信贷投资与储蓄,无论是凯恩斯还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会形成投资不积极、玩命存钱(或者投机)的对立局面。
经济好的时候,借贷异常活跃,储蓄的去投资赚利息钱、借贷的生产好多商品卖的多也赚到了钱,大家都美滋滋。
可是,整个链条要想循环下去,实体经济就必须要赚到钱,而且还必须大于借贷的利息,否则有钱人更愿意放贷而不愿意投资实体。
这就是实体投资收益与金融投资收益的矛盾!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比如疫情)外,在信贷的驱动下,一个产业总会很快到达一个技术瓶颈而成为“夕阳产业”,实体投资的回报率很快跟不上借贷要求的收益率。
经济增长停滞,人们就会出现大面积储蓄来获得安全收益。
或者为了保持之前高收益率的玩法,投资股市、比特币等,甚至有些投资者还狂加杠杆。
实体投资收益率消失,杠杆破裂就会出现类似于08年的金融危机。
当前无论是股市、楼市等都是因为实体收益率的丧失才导致上述BUG出现。
当此种危机出现的时候,各国的举措都只有一个:充分运用货币政策甚至财政政策,想尽一切办法刺激信贷投资,减少人们储蓄的意愿。
降准是让银行有更多的本金创造M2(贷款);降息则直接降低企业的贷款利率,扭转储蓄的意愿;财政下的基建则是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充当刺激信贷投资的领头羊。
当下的局面是:全球的生产资料价格贵的离谱,企业的贷款利率(1年期LPR)两次才降了0.2%,货币政策对企业整个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
但是这并不代表央妈可以拼了命的降准降息,药吃得太猛容易造成过度投机。
股票、楼市等等,但凡能通过降准降息获益的品种就会疯狂涨,包括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这无疑于变相的又加重了实实在在干事企业的负担。
政策上,动力煤已经给摁住了,粮价(豆油限制交易)也尽量给摁住,别的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商品可是咱们也不好关不好摁的,比如镍。
现阶段中国经济就是要扭转投资不积极的局面。
思来想去,打破这一尴尬局面,就只能通过财政背负负债来进行投资,从而带动企业的积极性,进而带动就业、消费等重新进入信贷驱动经济的链条。
接上经济链条的钥匙就是有人可以不计成本甚至不计收益的投资。
财政下的基建就成了各个产业链相对健全国家的首选!
还别喷,大规模基建是产业链健全国家的特殊礼物。
美国如此、中国如此,土耳其、斯里兰卡等产业单一的国家还真的没法操作,只能任由经济危机恶化,等待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不平等救助。
此刻财政优于货币,一方面财政直接从激活投资开始,效果比货币来的直接干脆;另一方面,政府债券、减税降费等举措短时间对于整个市场的通胀影响相对较小。
综合以上,2022年,特别是前两个季度(甚至三季度,)财政投资会成为激活经济的主角,而货币政策只会作为一个补充。
当市场在财政投资的带动下逐渐激活,企业看到复苏,需要钱的时候,央妈才会成为主角向市场投放资金,而政府投资逐渐退出。
现在美国头疼的事儿是通胀,中国头疼的事儿则是人们不愿意背负债务来进行投资。
蛋糕做不大,整个体系就只出不进。
对于负债较多的家庭和个人就会面临债务链条断裂的风险。
这是明斯基时刻第三个阶段的先兆,以借养借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途径。
所以当前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基建盘活经济,让有钱的投资者愿意投资,储蓄的人愿意拿来消费。
美国疫情的时候靠发放消费券,中国则从生产端考虑,即认为企业愿意投资了,就会增加就业,人有钱了就会消费,从而自动产生闭环。
这也是为后续经济链条更好续上的关键。
等财政发力见到疗效,并配合前期减税降费等举措,相信经济会慢慢被拉回正轨。
4月15号央妈只降准0.25%,20号又选择不降息,更加说明:
货币的作用太弱,短时间还期望降息显得痴心妄想,靠政府背杠杆来驱动投资才是恢复经济的主角。
四月上旬市场表现得不缺钱、且钱还便宜了一些。
不缺钱得益于之前的降准,创造了更大的货币乘数,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而信贷货币创造的数量却很多,特别是三月份,相较于二月份M2供给净增长5.6万亿,增幅明显。
正是基于三月份的货币供应量大增,央妈在4月份才没有进一步的宽松降息。
据央妈公开操作数据,四月上旬回笼约7000亿,算上央妈降准可能释放的5300亿,和MLF续作的1500亿,投放与回笼相当。
量上整体平稳,价格却呈现下行的趋势:截至4月15日,DR007与SHIBOR1W相较于三月底分别下行了52BP和38BP。
这也从侧面说明,市场当前缺的不是钱,缺的也不是成本稍微低那么一丢丢的钱,缺的是能赚钱的好项目,缺的是信心。
市场之所以还心存幻想央妈会降息,可能是受6号国常会提出银行让利的影响。
没毛病。
纾困疫情下的企业和背负房贷的居民,是唯一一个可以支持降息的原因。
可是,MLF利率没有变,指望降“加点”部分,(国有)银行更有可能直接把赚的钱上缴,通过财政广施恩惠。
省得出现“加点”降下去容易,再回来变得困难。
20号没有降息,则只能说明上面还是希望继续推进财政政策继续看一看效果。
第一季度拖累了全年的经济目标,十一月份的二十大与年底的5.5%目标都要求财政赶紧激活经济活力。
9.8万亿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5.1万亿的专项债,2.5万亿的减税降费,央妈赚的1.1万亿......地方财政投资的14多万亿......
很有理由相信,接下来剩余的财政将会以更快更猛的速度推进。
届时再看看经济这张脸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