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蝗堰路口建立C字形天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南充城区有许多老街名字依旧保留,但风貌已完全不同。那些林立在大街小巷的建筑、城市交通的发展都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对老嘉陵人来说,对蚂蝗堰有着特殊的情结。蚂蝗堰是嘉陵城区老街之一, 在这里总能找到嘉陵区老城的味道 。3月29日,记者站在蚂蝗堰路口看到,左右两边高楼林立,街头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蚂蝗堰因何而来?
蚂蝗堰,位于嘉陵城区腹心地带的火花街道境内,关于蚂蝗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据《南充掌故》记载,相传西汉时期,都尉坝出了一个奇女子,她替父从军,英勇杀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花木兰”。 她凯旋归来后,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可是,她有一个比较刻薄的嫂子,见她成为当地人眼中的英雄,很不以为然。
有一天,这位姑娘到菜地里摘回一些菜叶,上面爬满蚂蟥,原本不能吃,但她不知道,草草洗洗菜叶,就煮着来吃。哪知姑娘吃下带有蚂蟥的蔬菜后,肚子疼得十分厉害,没几天时间,肚子就肿得老高,前去看望她的人,都以为她怀孕了。她的嫂子早就对小姑子不满,于是,逢人便说她从军期间行为不轨,以至于怀孕。
渐渐地,村里的人相信了其嫂子的话,乡亲们都不再和她来往,姑娘不明就里,非常纳闷。终于有一天,姑娘从一个要好的朋友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她悲愤不已,把村里的长辈和乡亲们请来,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姑娘当场用刀将自己的腹部剖开。事情真相大白,姑娘用生命证明了清白。
姑娘的事迹迅速传开,很快朝廷得知此事,感于她的勇敢和贞烈,下令对她进行褒奖,封其为都尉。后人为了纪念她,将其家乡所在地取名“都尉坝”,同时将她所食中毒蔬菜的产地取名为“蚂蟥堰”(后改为“蚂蝗堰”),即今天的火花街道所在地。故事虽有浓浓封建糟粕思想,但也反映了人们向善向好的愿望。
另据《嘉陵区地名故事荟萃》记录,相传在如今嘉陵区农商行的位置有一方古堰,大门前面十米处就是上堰塘堤岸的一条大路。堰塘里的水发源于玉屏山的檬子垭,经马尿溪流经此处后被截成堰,灌溉着周围的庄稼地。堰塘里虫子特别多,春夏时节漂游到水面上,像一片片漂浮的柳叶儿,布满整个堰塘。1941年,修都尉坝机场时,清理该堰淤泥时,还挖出一块石碑,上书“蚂蝗堰”三个大字,据考是清代碑文。
建成C字形天桥
如今,蚂蝗堰地处陈寿路、火花路、都尉路、紫府路交会路口,是一个呈异形状的路口,也是嘉陵区车流量、人流量最大的一处路口。
2019年, 一座呈C字形的人行天桥建成并投用,这座人行天桥是嘉陵区建设的第一座天桥,陈寿路、火花路、都尉路、紫府路上则安装隔离栏,将行人和车辆隔断。C字形天桥不仅让行人过街更加方便,还让整个路段颜值飙升。
城市交通的发展、林立在大街小巷里的建筑记录着城市的荣光,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默默讲述着岁月的匆匆往事。除此之外,那些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张行彪是土生土长的南充人,他在蚂蝗堰的高速公路桥下报刊亭经营着小生意,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蚂蝗堰的人气有所减少,但对他的生意影响并不大。“这么多年,我对这里已经有感情了,不论周围商铺怎么变化,今后如果不是必须搬离,我是不会离开这里的。”张行彪说。
蚂蝗堰依旧生机盎然
同样对蚂蝗堰有着深厚感情的还有在附近经营食品生意的张女士,对她来说每天都是新的挑战。街道上人来人往,有的只是匆匆过客,有的长久生活于此。“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来来往往的人们聊天, 听他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还有这里无处不在的生活气息,都让我难以割舍。”张女士告诉记者,在他们的记忆里,有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老街印象。
城市日新月异,蚂蝗堰一如既往的生机盎然。在张女士的印象中,在附近有一家杂货店,具体位置已经记不清了。“我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吃那里的零食了,店铺虽然不大,但东西质量很好,如今那家店铺已经不在了,但忘不了的是曾经的回忆。”张女士说。
蚂蝗堰由乡村慢慢转化为城市,地处蚂蝗堰的王府花园下面的广场是城区标志性建筑。晚饭后,广场上聚集不少市民,周围大楼上的霓虹灯,放射出巨大能量,远远地把蚂蝗堰的热度散播出去,这样美丽的夜晚,最适合上高楼饱揽嘉陵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