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骑龙乡的补巴桥
白色的牵牛花枝枝缠绕,绿色浮萍在水面轻轻荡漾,在翠绿竹林掩映下的补巴桥显得古老和沧桑。2日,记者走进蓬安县骑龙乡补巴桥村,聆听那古老的历史。
400多年历史
补巴桥因多个“补巴”得名
6月2日一大早,从蓬安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大约半个小时车程,记者到达了骑龙乡。再经过10分钟左右车程,记者到达补巴桥村。
茂密的青草将田间小路掩盖,蓝色、黄色、红色的小野花点缀其中,让人对这座小村徒增了几分喜爱。旁边一条S形状的小溪当地人都叫不出名字。据介绍,这条小溪与补巴桥有着很深的渊源。
骑龙乡党委书记唐琴告诉记者,补巴桥的历史比较古老,上面雕刻的两个字至今无人认出是何字。据民间传说,补巴桥修建于400多年前,先后三次垮塌,三次重修,桥梁上出现多个“补巴”。担心桥再次出现垮塌,村民后来在桥面上镶入一个长宽约三十厘米,高近1米的长方体石柱,以稳固桥梁。
记者看到,这个石柱顶部与桥面持平,乍看上去就像在桥面上打的一处补丁。据说,补巴桥也是因此而得名。来到桥下,两个生僻的石刻文字静静躺在桥梁上,在场所有人均表示不认识此字。
小小村子
曾出土古老的石斧
让补巴桥村的村民津津乐道的还有西阳山上的古塔。据该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赖永凡介绍,西阳山上原本香火旺盛,有七座寺庙。现如今只剩下这座塔,历经风雨洗礼,而依然巍然屹立。
对于这座塔的来历众说纷纭。赖永凡说,据当地老人称这座古塔实乃字库塔,400余年前为一名和尚所建。记者看到,这座塔位于西阳山的半山腰,莲花座上共有五层,随着岁月的冲刷,塔帽已不知去向,但整座塔的宏伟造型依然让人感叹。塔身的莲花、铜钱、佛像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两扇石门错落有致,上面雕刻的门环、花纹清晰可见,甚是逼真。
更为让人惊叹的是,塔身竟雕刻着“皇图”、“帝道遐昌”等字样。摸着塔身上厚厚的青苔,触摸400年来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遐思间仿佛看到了人们曾经跪在塔前焚纸烧香的虔诚……
“上个世纪,人们在附近拆建庙宇时,还曾出土过一把石斧,保留至今。”赖永凡告诉记者,据专家考证,这把石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充满关爱
为每位留守儿童成绩建档
各类文学书籍、漫画、小说……补巴桥村的留守儿童之家,成了当地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每逢周末,这里总是挤满了人,有的借书回去看,有的则坐在留守儿童之家看。
最受孩子们喜爱的,莫过于一张折叠式乒乓球桌了。据补巴桥村的文书梁本华介绍,自打有了这张乒乓球桌,孩子们下午放学都爱往这儿赶,只为了打上两场。
“电脑坏了,最近刚送去修。”梁本华指着旁边的空电脑桌说道,孩子们不仅很快学会了上网,还能通过电脑与远在外地的家人视频聊天。
唐琴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关注留守儿童成长,除了逢年过节为孩子们送去礼物、发放压岁钱之外,他们还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绩档案,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若学生家长想要咨询孩子们的近况,便可以通过QQ、电话等方式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