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地产商与传统建筑矛盾的碰撞
南充主城区最后的“城中村”——西山牌坊湾拆除
每年汹涌奔向丽江、凤凰、阳朔等古镇度假的人们,想必寻找的就是这样惬意的日子。这些多年前触手可及的美好,在现代的都市,已难以寻觅。
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变迁和旧城改造运动中,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大城市的传统建筑都在逐渐消失,更别提遍布中国大地无数个原本各有特色的城镇。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建高楼、造新城趋势不可避免,但一味求利益的结果,却是“千城一面”。
也有建筑人士试图对抗潮流,想要在城市中保留传统人居作品,希望通过对旧城肌理重新梳理布局,建造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住所时,却发现太过艰难。旧城改造涉及的产权、造价、拆迁等各方利益问题本已很复杂,当政府和房地产商涉入其中时,城市只有渐渐被房地产业片面追求利益而改变。
中与西、古与今?建筑变迁后的文化缺失
新兴楼盘多为西式风格
诚然,如今很多人奔赴巴黎、伦敦等地感受西方建筑之美,也渴望在中国有类似建筑,然而在多年的中国城市化造城运动中,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复制阶段,采用更多的还是现代工业化后的住宅生产模式,摩天大楼、巨型建筑充斥在各个城市角落,不少民众对此很是追崇。
建筑和城市之魂是文化。中国建筑和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文化灵魂的失落。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造就了一味求高求大的局面,在经济快速发展得今天,人们的灵魂却迟到了。
梁思成曾经在向北京政府提出的城市改造规划的文章中美美地打算,“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这样一带环城的文娱圈,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然而最终采取的是苏联专家制定的、政治意味更浓厚的方案,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为了搞生产和交通,城墙和牌楼也拆掉。
古镇泛滥,并不是对传统建筑美学的复苏,只是追求旅游收益的棋子
仿古商业街区泛滥,只是“外衣”
在如今的龙门镇上,柏油路、商品房、加工厂遍布,沿街民宿的屋顶刷上了朱红色的漆,和房子造型格格不入,嘉陵江边的坝子里摆满了麻将扑克桌子,喧闹的人声绵延至江上,再从对面的青山回荡到人群中。这样的场景,有市井生活气息,却没有古镇应有的风貌。即使在古镇打造规划中,也看不到青石板路、青砖红瓦的阁楼、拱桥、流水等真正古镇美景。
这样的古镇即使打造出来,也只是批上“古”的外衣,并未挖掘其历史韵味,连“形”都模仿不够,更别提对“神”的传承。
“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充人,走在如今的城市中,除去嘉陵江依旧流淌,米粉、锅盔凉粉这些小吃传承至今以外,南充和大多三线城市一样,很少能让人记住的地方,街道、楼房、酒店、高楼,每一个城市都有,深处其中时,我们只有偶尔抬头望望天空时,才能分辩。南充,已经没有独特的东西,让人记住和怀念。
海子曾说,我有一个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曾想过,一辈子守着嘉陵江,白塔倚斜阳,看尽南充美景。只可惜,此处美景他处亦有。